【核心提示】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
●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目的是要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整体利益产生乘数效应
●协同发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正确把握改革的时序和节奏,精心规划各项改革任务,确保它们既能相互衔接、形成合力,又能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和节奏稳步推进
系统观念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则。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专门提出来,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强调“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这一系列重大部署表明,系统观念已经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也成为新时代以来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经验和重要保障。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系统观念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对于在新征程上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要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经济社会不同领域之间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系统性的改革,能够有效避免改革过程中的失衡和偏差。在过去的改革实践中,不同领域的改革往往由不同的部门或机构负责,这可能导致各领域间的改革缺乏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例如,经济领域的改革可能与社会领域的改革脱节,导致政策效应相互抵消或产生新的矛盾。改革的碎片化往往导致不同群体从改革中获得的利益不均衡,一些群体可能因改革而受益,而另一些群体则可能遭受损失。这种不均衡的利益分配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改革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决定稿起草过程中,把握的重点之一就是“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在实践层面贯彻系统性改革理念,需要我们具备宏观视野,准确把握整体形势,因势利导;运用整体性思维方式,深入分析全局态势,乘势而上;采取统筹性工作方法,科学规划整体布局,协调推进。这种系统性的工作方法要求我们在改革实践中既要着眼全局,又要把握时机,既要统筹谋划,又要有序实施。《决定》明确指出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处理好这几对关系,就要坚持系统性的要求。首先,处理任何一对关系都要求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协同推进,不能割裂开来;其次,各对关系之间也存在着内在联系,需要统筹考虑、整体把握;再次,处理这些关系必须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既要考虑当前发展需要,又要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增强改革的整体性
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其核心要义就在于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体目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体系。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目的是要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整体利益产生乘数效应,避免一加一小于二的状况,防止局部利益相互掣肘、相互抵消。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中央深改组至中央深改委,从研究问题到制定方案、从谋划设计到协调推动,全国上下构建层层传导、环环相扣的改革责任体系,始终确保改革进程统一行动、协同推进。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第十八次会议上指出,改革系统集成有的需要从中央层面加大统的力度、集中力量整体推进,有的需要从地方基层率先突破、率先成势,根据实际情况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主持会议研究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出“转变和优化职责是关键”“先立后破、不立不破”“不仅要把‘块’切好,还要把‘条’理顺”等具体要求。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规模之宏大、覆盖范围之广泛、触及利益层次之深刻,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这种改革力度正是增强改革整体性的具体体现:首先,改革要着眼于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的整体优化,而非局部修补;其次,要注重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协同配合,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再次,要统筹考虑改革涉及的各方面利益关系,确保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整体效能。这种整体性改革思维,既体现了对改革复杂性的深刻认识,也彰显了将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坚定决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统筹谋划改革全局,系统部署重点任务,推出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改革举措,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纲领。深入贯彻全会精神,就要着眼于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的整体性重构,通过优化协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实现党政机构设置科学、职能配置合理、权责划分清晰、运行机制顺畅的改革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增强改革的协同性
强化改革措施的协同性,是提升改革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关键所在。当各项改革举措能够有效衔接、相互配合时,就会产生协同效应,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推动改革整体目标的实现;反之,若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各项改革措施之间就可能出现脱节甚至相互掣肘,最终影响改革的整体效能。通过增强改革的协同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改革的整体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协同发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正确把握改革的时序和节奏,精心规划各项改革任务,确保它们既能相互衔接、形成合力,又能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和节奏稳步推进,避免出现因步调不一而导致的资源浪费或改革成效打折。此外,要着力调动改革各参与方的积极性,促进不同层面、不同范畴的改革举措形成合力并实现良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增强改革的协同性,首先需要有科学合理的方案设计。作为一项涉及多领域、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显著的联动特征,某一领域的改革举措往往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这就要求在顶层设计上实现高度的协同与联动,各项改革措施之间无缝衔接、相互支撑与前后呼应。其次,改革的协同性需要在具体执行层面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实践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与良性互动来实现。抓改革方案落实,要发挥好部门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要促进各级部门间的紧密合作与信息共享,形成合力,确保改革任务既有自上而下的有力指导,也有自下而上的积极反馈与灵活执行,从而推动改革进程全面、深入地发展。最后,改革的协同性要体现到效果上,促进各项举措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改革成效要靠实践检验,既要看单项改革的成效,也要看改革的综合成效。换言之,改革既要关注“点”上的突破,也要注重“面”上的融合与提升,确保改革成果不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能够广泛惠及、深度融合,实现整体发展的最优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广度、深度和难度都前所未有,既包含多领域交织的复杂问题,又涉及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依靠单一部门独立推进或采取碎片化的改革措施都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系统观念为我们提供了科学认识发展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规律、统筹谋划发展全局、有效推进事业进步的重要世界观指导和方法论支撑。以系统观念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就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系统观念贯穿改革发展全过程,以坚如磐石的定力和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勇气,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让系统观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而凝聚起万众一心的改革伟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系内蒙古党校副教授、内蒙古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