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全力推进“六个行动” 助企行动暖企前行

乌海供电公司电力服务员(右)为广远煤炭综合产业园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企业服务专场直播。
晶澳太阳能生产车间。
北京化工大学专家团队深入通辽中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详细了解企业科技创新需求。
赤峰市林西县北方活畜交易市场此起彼伏的牛铃声和直播卖牛的吆喝声。
工作人员在助企服务专区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
  乌海

  专项服务零距离

  □本报记者  郝飚

  “一接到我们的用电申请,供电公司就安排电力服务队为我们制定供电方案,还一次性收取了营业执照、用电设备清单等报装资料,节省了60%以上的时间,让我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生产。”4月28日,谈及电力部门的贴心服务,乌海广远煤炭有限公司负责人宋志军感激地说,在乌海供电公司的帮助下,企业综合产业园项目试运行平稳,为开足马力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乌海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广远煤炭综合产业园项目通过构建“原煤洗选—精煤深加工—配煤销售—固废综合利用”全产业链,不仅实现粉尘排放、固废排放双下降,还预计实现年平均销售收入9.4亿元,年平均纳税8500万元,提供400余个就业岗位,对乌海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意义重大。

  为护航项目早建成早投产,乌海供电公司组建电力服务队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电力保障。针对项目涉及的接入、能效等政策,电力服务队安排专员提供一对一解读服务,累计召开协调会3次,成功解决电源接入路径优化、配电室选址等12项关键问题,确保项目稳步推进。

  今年以来,为深入落实助企行动,乌海供电公司制定《乌海供电公司主动服务十二项举措》,组建电力服务队为企业提供从接电到用电全生命周期服务,竭尽全力助企解难题。平日里,电力服务队积极对接工业园区管委会和相关企业,适时获取项目情况和用电需求,建立用电需求清单,上门开展“代帮办”服务并全过程跟踪办电情况。同时,选取电力服务骨干力量,开展进政府、进企业“讲政策、问需求、解难题”专项服务活动,让优质的供电服务主动“敲门”。

  面对企业的种种疑惑,乌海供电公司还为规上企业开展“一对一”专属服务,建立服务台账,提供用电诊断、效能分析等服务。与蒙商银行达成深度合作意向,推出“电能通”金融服务产品,以独特的金融模式服务特定企业用户,为用电企业提供一站式、多产品、线上化、低成本的电费缴费服务,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乌海供电公司还积极协助乌海市招商引资工作,建立园区重点项目储备库,开通“极速办电”通道,提供“超前办电”服务,实现园区重点项目“拿地即开工、竣工即送电”。

  “截至目前,电力服务队已累计主动上门服务159次,开展绿电绿证交易解答99次,举办座谈及政策宣贯活动59次,网格入户上门服务5800余户,解决各类用电问题990余次,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电动力’。”乌海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营销服务部部长张健华说。

  巴彦淖尔

  “码”上协商马上办

  □本报记者  薄金凤

  4月29日,在巴彦淖尔市政务服务中心,“委员‘码’上找,服务马上到”的电子标语格外醒目。办事群众只需扫码,就能直接联系对应的政协委员反映诉求。

  “系统清晰展示了工作站职能和委员信息,扫码即可提交需求。”巴彦淖尔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陈改雁说。巴彦淖尔市政协社会科学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工作站自2023年4月成立以来,已带动各旗县区建立同类工作站,通过30余场法律宣讲、50余次咨询服务、100余篇社情民意信息,为优化营商环境贡献了政协力量。

  “多亏委员工作站搭建的专项沟通平台,帮我们解决了土地流转的问题,为合作社发展奠定了基础。”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民上殷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马龙告诉记者。

  这家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成立之初,曾因不熟悉土地承包法规和流转程序,差点耽误春耕。关键时刻,向市政协社会科学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工作站求助。

  工作站迅速行动,组织政协委员联合农牧、林草等部门召开专题座谈会,就土地流转法律问题和审批程序提供专业指导,最终帮助合作社顺利完成5000余亩土地流转。

  截至目前,巴彦淖尔市政协社会科学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工作站聚焦土地流转、购销合同纠纷、产权办理等企业需求,已为15家企业提供土地流转、合同纠纷调解、产权办理等法律服务。同时,将服务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20余件,充分发挥政协智库作用,搭建政企沟通桥梁,暖人心。

  近期,巴彦淖尔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与相关单位共同推出企业法律服务专场直播。直播中,专业律师围绕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保护、劳动用工合规等企业关注度较高的法律问题,结合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法律要点,为企业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法律建议。同时,线上解读企业合规经营政策、法规和风险防范对策,为企业合规经营、享受政策支持提供清晰的法律指引,现场解答企业法律咨询50余条。

  “下一步市政协会继续做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工作,结合助企行动,开展委员送法助企远航系列活动,为巴彦淖尔市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做大做强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陈改雁介绍。

  兴安

  营商环境再升级

  □本报记者  高敏娜  实习生  张伟男

  “感谢你们的贴心服务,为企业扩大投资争取了宝贵时间!”4月29日,兴安盟印象乳业有限公司会计代艳艳专程前往兴安盟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向工作人员表达谢意。

  作为当地民族特色乳制品重点生产企业,兴安盟印象乳业有限公司近日与内蒙古空港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全区率先将传统奶制品送上飞机航班的企业。然而,在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关键阶段,法人变更申报环节遇到了难题。兴安盟政务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专区迅速启动响应机制,组织专班开展全流程“肩并肩”帮代办服务,仅用1小时就帮助企业办完了变更手续。

  这是兴安盟政务服务中心助企纾困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兴安盟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扎实推进“助企行动”,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构建“一站式”“保姆式”服务体系,从优化服务布局、整合服务事项、打造专业服务队伍三方面精准发力,推动助企服务优化升级。

  优化服务空间,打造助企服务新高地。为了给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体验,兴安盟政务服务中心在大厅核心位置打造“企业服务专区”,打破传统政务服务布局,优化窗口和功能分区。专区共设12个窗口,从无差别综窗“一窗受理”,到“高效办成一件事”窗口简化办事流程;从帮办代办服务站提供定制服务,到特色服务窗口推出增值服务……最大程度按照企业需求,提供多元办事服务。此外,“肩并肩”陪伴服务专区、自助办公区、“政企会客厅”等功能区域一应俱全,大大提升了企业办事的便捷性和体验感。专区运行以来,办件量达5762件,企业办事效率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整合服务资源,构建集成服务新体系。围绕企业在审批、政策、法律、用工等方面的高频需求,兴安盟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深度整合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等政务服务功能,将18个部门的184项涉企服务事项纳入企业服务专区,实现集中办理。其中梳理涉企服务高频事项88项,发布企业招聘类信息94条。同时,建立了《涉企政策咨询一口制》《会商会审机制》《重点事项帮办代办制》等一系列制度规范服务流程,确保企业获得更加规范化、透明化的服务。

  打造专业队伍,开创优质服务新局面。专业的服务团队是提升助企服务质量的关键。为给企业提供更专业、更贴心的服务,兴安盟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精心组建了一支由涉企审批工作人员、综窗人员、驻厅首席代表和法律专业人员组成的企业服务队伍,其中专职6人、兼职36人,所有政务服务办事员均实现100%“持证上岗”。在日常工作中,服务团队凭借专业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服务经验,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个性化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难题。

  “我们将以企业服务专区为支点,持续深化‘助企行动’成效。”兴安盟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局长李海波表示,兴安盟将积极构建标准化服务流程,持续精简办事环节,压缩办事时限,探索“云帮办”“视频办”等智慧服务模式,通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让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为优化兴安盟营商环境持续赋能。

  包头

  供需对接搭平台

  □本报记者  蔡冬梅  实习生  苗雨蔚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为了稳住工业经济“基本盘”,包头市深入开展“助企纾困”行动,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

  去年,包头市工信局印发了《包联帮扶规上工业企业专项行动方案》,对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包联帮扶,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收集企业反馈问题,建立在产企业问题台账,按照“一企一策”“一类一策”研究形成解决方案并推动问题解决,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找订单、拓市场。

  “2024年以来,我们深入729户规上工业企业开展调研帮扶,累计服务企业893次,帮助协调解决企业问题191项,带动包头市2024年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5065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14.3%。”4月27日,包头市工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针对晶硅光伏、铝铜氟材料等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包头市工信局采取差异化帮扶。对于市场较好的企业,积极协调生产要素,推动其放量生产;对于面临转型压力的企业,支持其向中高端转型发展。

  供需对接会也是包头市助企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伟之杰公司供需对接会上,7家供热企业与伟之杰公司深入交流,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这样的对接会为我们企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让我们能够拓展业务渠道,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伟之杰公司负责人对供需对接会赞不绝口。

  除了组织供需对接会,包头市还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企业订单不足的情况,包头市工信局积极牵线搭桥,组织企业参与各类招投标活动,帮助企业找订单、拓市场。在新能源项目招投标中,明阳、金风等企业中标多个风电主机项目;在光伏组件采购项目中,双良、弘元等企业也收获颇丰。“如果没有工信局的帮助,我们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这些订单。他们的服务让我们感受到了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和关心。”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巍峰说。

  针对企业提出的绿电消纳、电价优惠、供电保障等问题,包头市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排忧解难。协调自治区工信厅批复铁合金项目,新增产能的同时增加绿电消纳;帮助企业申报战新电价,降低用电成本;加快供电工程建设,保障企业用电需求。“以前我们企业用电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生产。现在供电问题解决了,我们可以安心扩大生产规模了。”包头市三隆稀有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昊说。

  赤峰

  牛羊买卖不再愁

  □本报记者  肖璐

  4月29日,清晨薄雾还未散去,此起彼伏的牛铃声和直播卖牛的吆喝声已唤醒赤峰市林西县北方活畜交易市场,架起手机支架,亮起补光灯,数以千计的农户和商贩通过线上从四面八方汇聚直播间,这是助企行动赋能传统市场互联网线上升级改造的生动实践。

  “家人们看这头牛,骨架匀称、毛色光亮,膘情绝对一流!今天特价一万二,手慢无!”33岁的本地牛经纪人张海彬正架起手机支架,对着镜头熟练地介绍着身后的西门塔尔牛。直播间里弹幕滚动不停,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商询价的信息络绎不绝。

  像张海彬这样的“云端经纪人”正在通过“线上选牛—云端议价—电子签约—物流运输”的全流程数字化模式,重塑活畜交易链条。“感谢老板信任,这几头牛膘肥体壮,出肉率绝对有保障!”短短两小时,他已通过直播达成5单意向交易。

  “去年政府开展的网络直播培训课,让我学会了运镜、话术、流量运营。”张海彬说,现在他粉丝涨到1.2万,最多一天可卖30头牛。

  2025年以来,林西县像他这样的“云端牛贩”已增至50余人,通过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日均成交超300头牛,最远一单将林西肉牛送去了云南昆明的牧场。

  这场“直播间里的牛市革命”,正是林西县扎实有力落实助企行动的生动实践。2024年,林西县实施“1+11+N”人才培训战略体系,开设了网络直播、技术培训等课程,培育带货主播、智慧牧人等新型职业农民327名,拓展线上客源超5000余人次。

  “林西县北方活畜交易市场是自治区级诚信经营单位,借力助企行动的东风,我们又在‘互联网+’领域,寻得新的发展机遇。自2024年底我们上线了‘北方牛市APP’,依托‘线下集散+线上云市’双轨并行模式,日均交易突破800头。”市场负责人丛培明说,2025年以来,市场线上线下交易总量达7万头,交易额达5亿元。

  林西县还不断在加大对市场的投入和改造力度、提供金融贷款、强化技术培训与指导等方面开展助企行动,提升对企业的服务水平。

  如今,林西县北方活畜交易市场带动饲草供应、冷链运输等关联产业本地商户50余家,构建起“买全国、卖全国”的活畜流通网络,有效推动肉牛交易数字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

  通辽

  科技助企解难题

  □本报记者  鲍庆胜  实习生  杨东来

  为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4月22日,通辽市科学技术局联合“蒙科聚”通辽分中心、开发区科技局、科尔沁区科技局、北京化工大学通辽技术转移中心组成专项工作组,深入中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重点企业开展“科技助企行动”,通过实地调研和精准指导,架起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技术桥梁。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工作组一行先后来到通辽氢驱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通辽中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辽市新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通辽——四工程勘察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第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弘扬职业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等专业技术服务机构。通过深入生产车间、研发实验室和项目现场,与企业技术负责人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需求。

  北京化工大学专家团队针对企业提出的特种材料制备工艺优化、新能源装备智能化升级等具体技术需求,现场推介了5项适配性强的科技成果,并初步达成2项技术合作意向。通辽市科学技术局工作人员重点就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技成果登记、科技项目申报等政策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精准滴灌。

  “我们自主研发的硼基复合材料在产业化过程中遇到工艺稳定性问题,这次专家带来的表面处理新技术正好能解决这个瓶颈。”通辽中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表示,这种精准对接让企业少走了很多弯路。内蒙古第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弘扬职业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对工作组指导的2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表示赞赏:“通过规范登记,不仅能够享受到科技创新政策优惠,更为后续公司技术推广拓宽了渠道。”

  此次专项行动是通辽市科学技术局落实自治区“六大行动”、推进“科技突围工程”的具体实践。年初以来,该市已促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7项,技术合同交易额达5233.93万元,同比增长715.72%。该市将持续开展“科技助企”系列行动,通过“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生态环保
   第06版:影像力
   第07版:盟市专线
   第08版:科技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公益广告
全力推进“六个行动” 助企行动暖企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