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永不熄灭的护理之光

心内科护士马玉龙给病房门锁上油养护。 心内科护士马玉龙搀扶患者下床。 重症医学科护士薛金华查看患者注射液体情况。 手术麻醉科一区护士长黄延春在手术过程中查看患者相关信息。 手术麻醉科一区护士长黄延春用轮椅推着术后患者返回病区。 重症医学科护士薛金华在病区查房。
  □文/本报记者  李超然  

  图/本报记者  怀特乌勒斯  王鹏

  19世纪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一盏马灯照亮现代护理的黎明。100多年后的今天,全球2700多万白衣天使传承着同样的温度。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我们走近他们,倾听他们。

  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里,护士薛金华专注地盯着仪器上的数字和曲线。入行10年,她见证了太多生命的挣扎与奇迹。年轻患者抓住她衣袖的瞬间,家属含泪道谢的拥抱,让她在高压工作中找到坚持的意义。而丈夫那句“你好像24小时都在上班”的抱怨,道出无数护士家庭的无奈——她们把时间留给患者,却难以平衡家人的期待。

  不远处的心脏中心心血管内科,护士马玉龙是同事眼中的“全能战士”。作为科里唯一一名男护士,他主动承担起修理病房门锁、搬运重物等杂活儿。脱下护士服,他是马拉松赛道上的急救跑者,也是社区里的公益讲师。然而硬汉也有软肋,马玉龙每天清晨提前1小时到岗准备药品,总错过送孩子上学的时间。他说:“护士的职责不分性别,亏欠家人的,只能慢慢补偿。”

  在手术麻醉科奋战了36年的护士长黄延春,用一句“无怨无悔”道出无数护理人的信念。2023年她作为中国第24批援卢旺达医疗队的一员抵达非洲,那段经历让她对这份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如今,她的孩子也穿上白大褂,成为一名外科医生。望着女儿,她就像看到了当年青涩的自己:“我支持她走上从医救人的道路,就像我的母亲支持我当护士一样。”

  这些身影交织成护理群体的缩影——他们直面生死却鲜被聚焦,承担重压却易被忽视。一句真诚的“谢谢”,一次对加班的体谅,一份对专业价值的认同,便是照亮他们前路最温暖的勋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2025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出彩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资讯
   第12版:法治
屋顶光伏送绿电
永不熄灭的护理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