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深化改革添动力

武川县“一老一小”融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老人助餐。
林西县城北街道网格员上门了解居民需求。
临河区金川街道金沙社区就业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正在为社区居民解答就业相关问题。
林胡古塞景区内的水上乐园深受游客青睐。
科右前旗招商小组与上海企业进行洽谈对接。
明阳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内工人正在作业。
  石拐区

  跨出大山蹚发展新路

  □本报记者  蔡冬梅  通讯员  李慧

  初夏的微风与暖阳交织,正是挥洒汗水、耕耘希望的季节。5月15日,记者在包头市看到,众多新引进企业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在生产线上熟练操作,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作为传统观念中的小旗县区,石拐区是如何跨出大山蹚发展新路的?

  近年来,石拐区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提升综合实力的“牛鼻子”,着眼优势大抓工业,壮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由资源产出地到产业崛起地的蜕变。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发展强。今年以来,石拐区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风电装备制造、先进金属材料、碳基新材料、氢能储能制造、低空经济和数字经济、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等“六大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与此同时,用足用好中央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的宝贵机遇,大力推动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

  风电装备智能制造已成为地区支柱产业,亦是继稀土和晶硅光伏之后包头市的第三个旗帜型产业集群,石拐区成功引进重庆风渡、携之创、卓能创、大赢电气等19家配套企业,成为自治区最具影响力的风电装备产业基地。

  数据是最好的诠释,今年一季度,石拐区经济发展好于预期,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22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首考”告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增速连续1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武川县

  这里管老又管小

  □本报记者  郑学良  实习生  高巍  陈晓萌

  “让银发族安享晚年,让红领巾快乐成长。”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官井社区,“老幼共融”的温馨场景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生动注脚。

  今年以来,武川县立足民生需求,将原光荣院升级改造为2288平方米的“一老一小”融合服务中心,探索出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目前该中心设有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老年人助餐点3个板块,营造老幼“代际融合”生活场景。中心引入蒲公英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运营的同时,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近期开展的“武福益寿—健康小芽”活动中,党员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制作莜面窝窝,讲述“半条被子”的党史故事,让传统技艺传承与红色教育相得益彰。

  同时,针对老幼群体的需求,提供图书阅览、老年学堂、少儿文体、情绪疏导等服务,打造“实践记忆课堂”“祖孙同学习”等特色活动,形成“老带新传薪火,少敬老承美德”的良性互动。

  “这面团也要‘千锤百炼’,越揉越有韧劲,就像我们学习知识一样。”在开展“一老一小”活动中,中心负责人娄岩老师一边讲解武川县本地特色美食的渊源,一边带领孩子们亲手揉面、制作莜面,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会新技能,在互动中拉近彼此的距离。

  “对于我们双职工家庭来说,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孩子假期有了去处,家里老人也可以来这边休闲娱乐。”参观完中心后,家长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我在这里既学会了传统手艺,更懂得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小学生杨昕悦捧着莜面卷说着自己的收获。

  临河区

  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本报记者  薄金凤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以改革助力“政务服务+就业”,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助力高校毕业生、城乡剩余劳动力等充分就业。截至目前,临河区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65个,11个街道实现全覆盖。

  5月15日,临河区金川街道金沙社区工作人员段文静在辖区商铺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时,同步完成了就业服务台账更新。这位刚入职的41岁二孩母亲,通过“15分钟就业服务圈”机制,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我们家就在附近,在这里上班很方便,也能照顾家庭,感谢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让我有了就业的机会,我一定会好好干的。”段文静说。

  今年1—4月,金沙社区“15分钟就业服务圈”累计帮助7人实现了家门口再就业。

  近年来,临河区就业部门工作人员深入65个社区走访调研,精准分析辖区居民就业特点、周边业态分布、技能培训资源等要素,逐一绘制“社区就业网格”,建立重点群体就业信息台账,为社区居民开展“一对一”职业指导;开展一系列“小而精”的家门口专场招聘活动,组织订单定向培训,实行“点对点”“一对一”帮扶;强化示范引领作用,评选优秀充分就业社区,目前4个社区被自治区认定为充分就业星级社区。

  截至3月底,临河区城镇新增就业193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25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06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53人。零就业家庭4户,实现动态清零。

  林西县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本报记者  肖璐

  楼栋外墙经过粉刷变得干净整洁、坑洼不平的院落铺上砖和水泥变得平整通畅、破损的车棚换了新盖顶遮风又挡雨……初夏,走进赤峰市林西县城北街道丰泽社区烟草小区,焕然一新的面貌美了环境,甜了民心。

  林西县深化基层治理改革,在城北街道构建“党小组+网格员+楼栋(单元)长”三级联动基层微治理体系,探索推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铁三角”微治理模式,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现在这楼院里变得整洁漂亮了,特别是新改建了车棚,小区的车辆停得规范了。”说起小区的变化,城北街道丰泽社区烟草小区居民卢永贵满脸幸福。

  卢永贵所住的烟草小区属典型的老旧小区,丰泽社区党支部创新社区“党支部+小区业主委员会+居民”三方联动的治理机制,及时召开党小组会议征求居民意见,有效解决居民遇到的烦心事,使曾经脏乱差的小区实现了从“无人管”到“一起治”的蜕变。

  城北街道党工委从退休党员、热心居民、志愿者中选聘1415名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热心社区公共事务的“邻里贴心人”担任楼栋长,以点带面推动居民参与辖区治理工作,打造温暖“熟人圈”。

  “‘铁三角’微治理机制,为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提供了有效的治理实践。”城北街道党工委书记马学利说。

  卓资县

  文旅融合绘就产业新景

  □本报记者  郭奇男

  今年以来,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推进文旅项目建设、丰富文旅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等多项举措,不断擦亮文旅产业金字招牌,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卓资县各景区充分挖掘文化底蕴,打造特色项目,推出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为游客带来了惊喜和难忘的旅游体验。

  在林胡古塞景区,网红音乐人豆包和陕北秧歌团队,通过“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潮流文化”的不同呈现,为游客带来了别样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圣水梁九龙湾,山水画卷与民俗风情交织成景,让游客在打卡拍照时触摸文化脉络,在吃喝玩乐中解锁文旅新姿势,让“文旅流量”变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增量”。据林胡古塞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五一”期间景区共接待游客1万余人,有效激活假日旅游市场。

  卓资县深入挖掘“北疆文化”丰富内涵,充分发挥“卓资熏鸡香·四季好风光”名片效应,不断推进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精心举办“吉祥九曲·美丽卓资”文化节、红召草原避暑音乐那达慕以及乌兰察布原味之道·熏鸡文化旅游节、林胡古塞冰雪民俗风情节等多项系列文旅活动,形成“联动冬夏、带动春秋、驱动全年、四季皆有”的特色全域旅游新格局。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362万人次,带动各行业实现收入21.7亿元。

  下一步,卓资县将继续依托资源优势与传统特色文化,推进文旅融合,推动文旅产业不断壮大,消费业态持续丰富,让卓资的旅游更“火”、文化更“活”、形象更“靓”,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科右前旗

  招商引资赋能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  高敏娜

  5月15日,走进位于兴安盟科右前旗的内蒙古薯哈哈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紧锣密鼓地对生产设备进行调试,为5月底进行试生产做好准备。

  作为科右前旗2024年招商引资企业,该公司是一家集马铃薯种薯研发、培育、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融合的科技型企业。项目总投资1.06亿元,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2亿元,直接安排就业200余人。

  “旗委、旗政府主动对接,为我们出谋划策,相关手续办理得也非常迅速。”内蒙古薯哈哈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乔志平说,项目基本实现了当年招商引资,当年签约拿地,当年审批立项,当年开工建设,当年建成使用的目标。

  科右前旗始终大抓项目,聚焦4大产业板块、5大产业集群和9条重点产业链,持续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该旗依托自然资源,制定产业图谱,发挥领导“头雁领航”作用,实行签约项目专班制、在谈项目包联制、招商线索链长制等工作机制,开展助企行动“点单式”帮扶工作。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科右前旗还因项服务,主动施策,全程跟踪代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季度,科右前旗储备招商引资项目49个,领导外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9次,截至目前,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7个,投资总额86亿元,招商引资有到位资金项目12个,到位资金5亿元,同比增速140%。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社会
   第07版:青春号
   第08版:旗县融媒
深化改革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