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多一分预防少一分损失 “反诈日报”筑牢防骗“安全网”

  □本报记者  薛晓芳

  “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日赚千元……”近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乌兰察布东路街道居民王女士刚接通带着“电子口音”的来电,手机屏幕突然弹出社区民警董伟在“三干社区微信群”推送的“反诈日报”。“刷单=诈骗!”醒目的标题搭配着民警制作的“诈骗话术流程图”,让王女士瞬间警醒。

  这一幕“精准预警”的场景,正是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赛罕区分局乌兰察布东路派出所创新举措,守护群众钱袋子的日常缩影。

  自今年起,乌兰察布东路派出所推出“反诈日报”,每日早8点整,辖区居民的手机都会准时收到由派出所精心编发的“安全早餐”。打开微信聊天界面,图文并茂的“反诈日报”活跃在网格群、商户群、校园家长群等80多个线上群。“反诈日报”封面或为卡通形象的民警宣传反诈标语,或为近期高发骗局的情景漫画,内页则以“案例拆解+防骗口诀+报警指引”的形式,将晦涩的反诈知识转化为“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指南。

  谈及推出“反诈日报”的初衷,乌兰察布东路派出所所长张亚飞说:“早上是辖区居民获取信息的高峰期,利用这个时间段推送反诈知识,能有效抢占‘注意力高地’,让反诈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扎根。”

  为确保“反诈日报”内容精准有效,派出所民警每天分析全国警情数据,结合真实案例和辖区发案特点策划选题,“冒充快递理赔”“虚假投资理财”等真实案例,经过民警的精心创作,生动地呈现给辖区居民,让大家轻松掌握反诈知识。同时,民警还为不同人群推送相应的定制化内容,如针对老年人容易遭遇的“黄昏恋诈骗”“保健品陷阱”,派出所推出“老年人防骗特辑”,并联合社区网格员制作方言版音频随“反诈日报”推送。针对企业财务人员,“反诈日报”则推出“公章管理十严禁”“对公账户转账五必核”等图文攻略。辖区一家公司财务总监刘女士说:“之前收到伪造的‘老板加急转账’邮件时,正是想起‘反诈日报’里的‘反向验证三步骤’,才避免了损失。”

  “李警官,最近总有陌生人给我打电话,说我银行卡被冻结了,我感觉像是电信诈骗。”辖区居民王大爷在微信群里说。

  高频次、接地气的反诈宣传,不仅提升了居民识骗防骗能力,更唤醒了群众“人人都是反诈责任人”的意识。截至目前,乌兰察布东路派出所累计推送137期“反诈日报”,接收群众阅读反馈500余条。辖区居民会主动给派出所提供反诈线索,实现了以线索促宣传,以宣传扩线索的良性循环。

  如今,在乌兰察布东路派出所的辖区内,全民反诈的热潮正悄然兴起。跳广场舞的阿姨们会讨论“反诈日报”里的保健品诈骗新套路,商场员工看到手机里的陌生链接会互相提醒“这是不是‘反诈日报’里提到的钓鱼网站”,菜市场、超市和饭店的摊主和店主们更是把“反诈日报”打印出来贴在收银台……越来越多的辖区居民在生活中接触到反诈信息,养成警惕诈骗的习惯。

  在乌兰察布东路派出所值班室的警情统计屏上,一组数据格外亮眼:“反诈日报”自今年推出以来,辖区诈骗类警情同比下降75%,紧急止付平均耗时从20分钟缩短至2分钟,成功拦截案件5起,为群众挽回损失18万元。“我们多做一分‘事前预防’,群众就少一分‘事后损失’。”张亚飞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乡村振兴
   第06版:要闻
   第07版:法治
   第08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9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视界
   第12版:公益广告
践行“如我在诉”理念 彰显“司法为民”温度
法律援助“安心行动” 筑牢劳动者权益防线
做实先行调解 力促实质解纷
检察服务助力基层治理
用小“题”大“做”赢得群众满意
在绿水青山间书写履职答卷
法治宣传进校园
多一分预防少一分损失 “反诈日报”筑牢防骗“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