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盛乐古城见证 民族融合

  □许星杰

  盛乐古城,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行政村北1.5千米处,它曾经是北魏国都,现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古城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986年,盛乐古城出土了一把千年前的青铜耳铸公剑,经考古专家证实,盛乐古城可能是春秋时期北方民族狄的政治中心。

  《史记·晋世家》记载:“重耳奔狄。狄,其母国也。”这把剑也将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与盛乐古城紧密联系起来。

  重耳出生在一个跨族群婚姻的家庭,他的父亲是晋献公,他的母亲是来自狄人部族的狐姬。

  内蒙古师范大学北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志经考证认为,“彼时,重耳逃亡到了狄国,并在狄国中部和林格尔土城子一带生活过。”

  战国时期,盛乐属赵国的云中郡,称为边城,人口密集。汉高祖六年,汉朝从秦云中郡另析出定襄郡,郡址设在盛乐古城,当时称成乐县,彼时,胡汉杂居,族群交融加深。

  从1971年发掘出土的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可以看出,汉代,阴山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已然加深,且中原文化对阴山一带各族群已有深刻影响。

  三国时期,258年,拓跋鲜卑南下,猗卢部率领各部建立代王朝,在汉成乐县城的城址上建立北都,并改称盛乐,由此开始了为时140年的盛乐新时代,拓跋鲜卑也完成了从狩猎到游牧,再到农耕的转变。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即今山西大同,但仍将盛乐城作为北都,其在北魏历史中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

  随着时间推移,唐代在此设立云州都督府,后改为单于大都护府,而辽代成为丰州振武县。

  历史上不管什么时期,盛乐古城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

  纵观历史上的盛乐古城,无论是商贸往来,还是民族迁徙,都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些历史印记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今天,拥有盛乐古城的和林格尔县已演变为一座现代化的乳都,工作生活着30多个民族,无论是工厂还是学校、家庭还是企业,各民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继续传承和弘扬盛乐千年文脉和包容开放的精神。而位于盛乐古城旁的盛乐博物馆,是中国首座鲜卑历史文化主题博物馆,通过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向各族人民展现着鲜卑民族的文化底蕴,诉说着民族融合、和合共生的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乡村振兴
   第06版:要闻
   第07版:法治
   第08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9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视界
   第12版:公益广告
蒙晋滋味共一箸 可口豆面暖心间
盛乐古城见证 民族融合
让非遗搭乘创新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