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中蒙联合考察《燕然山铭》等刻石成果发布

  本报5月21日讯  (记者  白莲)近日,由内蒙古大学主办的中蒙联合考察《燕然山铭》等刻石成果报告会在呼和浩特召开。

  刻石纪事是人类历史上的普遍现象,《燕然山铭》摩崖开启了源远流长的边塞刻石纪功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燕然山铭》等刻石成果涵盖《燕然山铭》刻石理想拓片,以及辽代契丹文大字摩崖石刻、金代《九峰石壁纪功碑》(女真文、汉文)、成吉思汗大奥鲁附近畏吾体蒙古文石刻、明代永乐皇帝纪行系列石刻、清代康熙皇帝纪功系列石刻等近20件刻石拓片。其中《燕然山铭》拓片共有5份,内蒙古大学是国内唯一获取和收藏的单位。这批珍贵刻石拓片,跨越千年,涵盖多种文字与文化,是解读蒙古高原波澜壮阔历史的关键钥匙,为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的互动关系以及多种语言文字的演变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证据。

  《燕然山铭》等刻石成果由内蒙古大学联合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成吉思汗博物馆共同考察完成。《燕然山铭》摩崖镌刻于公元89年,是东汉王朝联合南匈奴、鲜卑乌桓、西戎氐羌等族远征北匈奴的纪功刻石,铭文由著名史学家班固书写。2017年,内蒙古大学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举行联合考察,确认蒙古国一处汉文摩崖就是《燕然山铭》刻石真迹,首次揭开《燕然山铭》摩崖的神秘面纱,引发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扩展学术成果,三方于2019年、2023年分别举行联合考察,扩大考察范围,并取得了系列成果。

  报告会围绕《燕然山铭》书法、女真文和契丹文研究、蒙古高原历史地理研究三个主题举办了“求真论坛”与学术讲座,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燕然山铭》堪称汉代隶书上品、精品,相关研究将极大地推动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文字学等多个学科的发展,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活动现场,内蒙古大学向国家图书馆捐赠《燕然山铭》刻石墨拓1张,国家图书馆为内蒙古大学颁发了捐赠证书。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生态环保
   第06版:理应如此
   第07版:通辽
   第08版:出彩
   第09版:影像力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民生
第九届丝博会开幕
克什克腾旗以资本“活水”激发治沙新动能
中蒙联合考察《燕然山铭》等刻石成果发布
探索科技奥秘
“山河映忠魂”讲解员大赛讲活内蒙古红色史诗
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大会在潍坊召开
走进画家杨刚的内蒙古世界
呼和浩特国际足球锦标赛5月28日启幕
林海深处觅鹿鸣
全国国际式摔跤锦标赛内蒙古队获2银5铜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热线:0471-6635350或0471-665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