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文化的故事,从一座博物馆讲起。
从骨柄石刃刀到三彩摩羯壶,再到“嘉靖款”青花鱼缸,通辽市文博院馆藏丰富,现有藏品近5万件,其中一级文物82件,二级文物313件,三级文物628件,它们是通辽城深厚历史底蕴的见证。
2024年12月,通辽市博物馆、通辽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僧格林沁王府博物馆合并,成立通辽市文博院。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也是新的发展机遇。
深入研究 丰富西辽河文化价值内涵
通辽市位于西辽河流域核心区,有着丰富璀璨的历史文化遗存。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等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哈民遗址、南宝力皋吐遗址等遗址星罗棋布,通辽市以千年的厚重历史书写着西辽河文化的璀璨篇章。
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传播者,通辽市文博院在西辽河文化研究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在文化身份的守护、创新和重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五一”假期刚结束,通辽市文博院的姜子强就带着同事到库伦旗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考古调查,这次调查属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库伦南部柳河上游先秦遗址调查工作的内容。
通辽市文博院深入开展西辽河流域考古调查与研究工作,加强西辽河文化研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2023年至2025年,通辽市文博院联合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库伦旗博物馆等单位开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库伦南部柳河上游先秦遗址调查工作,新发现多处先秦时期遗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的考古调查工作,除了人们印象中的一把手铲、一把刷子还原尘封过往,还有飞行在半空中的无人机航拍助力获取遗址宏观地貌信息,有全站仪测量保障数据精准度,有RTK定位(一种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GPS测量仪器)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考古,提高了考古调查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多学科联合,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阿仁艾勒与乌兰图来遗址调查简报》《通辽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述论》等论文的发表,结合科技考古、体质人类学等新兴学科知识,从多维度解读西辽河文化。
《西辽河早期文明古文化遗址名录》详细记录了西辽河早期文明的遗迹分布与文化特征,清晰界定了西辽河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位置,为深入了解这一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提供参考。“通辽西辽河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保护、研究与利用”项目深入剖析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渊源,确保西辽河文化的核心价值不被破坏。
通辽市文博院持续深耕课题研究领域,为守护西辽河文化蓄力。
搭建平台 扩大西辽河文化影响力
2024年8月,全国第一个以西辽河流域命名的博物馆联盟——西辽河流域史前遗址博物馆联盟在通辽市成立。这标志着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该联盟由通辽市文博院牵头,与沈阳市文博中心、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朝阳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阜新查海遗址博物馆、赤峰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哈民遗址博物馆、南宝力皋吐博物馆等单位联合成立,共同开展西辽河流域史前遗址考古研究、文物保护等工作,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重构西辽河文化的传播格局。
2024年7月27日,通辽市引进“龙年游龙江 文物旅行箱——黑龙江博物馆之旅”巡展,多元厚重的黑土文化与兼收并蓄的西辽河文化在通辽相遇并焕发出新的光彩。2024年,《风从草原来——通辽市文物菁华展》在沈阳博物馆开幕,向沈阳市乃至全国人民展示通辽地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2024年,通辽市与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珠海博物馆、杭州良渚博物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才培养、业务交流、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通辽市文博院立足文化资源,深入开展交流合作,促进互学互鉴,通过深化馆际联盟协作与交流合作,加强与高校的联动互通,在跨界、多元的融合中实现文化创新,探索创新发展、合作共赢的路径。
科技赋能 与古为新向未来
如果通辽市文博院的文物会说话,镇馆之宝元代青花玉壶春瓶会告诉我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况;邢姜太宰巳簋会告诉我们,西周时期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初次碰撞;黑陶鬲会告诉我们,新石器时代先辈发明使用烹饪器具的悠久历史……
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通辽市文博院的馆藏文物满载历史的沉浮沧桑,穿越千百年走向我们。
为与这些文物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聆听它们久远的历史故事,通辽市文博院实施成立文物保护修复基地,培养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才,在延续传统修复技艺的同时融入现代科技的力量,开展文物藏品的健康状况评估,改善可移动文物保存环境,初步建立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体系,建设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展示等多项有力举措,只为守住、传承文脉。
借助数字技术打破传统观展模式,参观者不再像以前一样只能进行简单的视听,而是可以“穿越”古代场景,在虚实交融的互动中零距离感知历代文化风貌与生活图景。
《通达辽阔 互鉴融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厅运用视频投影、多媒体互动装置及场景模拟系统等数字化手段,为参观者构建视听触多维感知空间:通辽八珍展区通过数字化技术展示小米豆角饭、奶茶、饸饹面等8种特色美食制作技艺;“中华融通 服饰变迁”展区依托换装互动系统,让参观者体验跨越时空和民族的服饰演变,定格民族交融瞬间;一楼展厅西侧的文物数字化互动魔墙前,只需轻触屏幕,一件文物的造型细节、图案色彩等详细信息就可以全方位、近距离地展现在参观者眼前。
参观者的独特观感得益于通辽市文博院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展示,借助新媒体技术将静态图像、动态影像、声音和文字等跨媒体叙述有机结合,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力和时代内涵,让文物“活起来”,让参观者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的沉浸式体验。
通辽市文博院对展馆进行智慧化建设,意在让厚重的历史、深邃的思想通过创造性转化被更多人所了解。
创新社教 文博院变身大课堂
“‘非遗缠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以丝、棉、麻等为原料,通过针线缠绕成各种形状的花朵,如牡丹、梅花、兰花等。”通辽市文博院社教中心副主任姜雨鑫边演示边介绍。4月17日,通辽市文博院走进通辽市第四中学,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缠花”文化盛宴。
通辽市文博院与学校、社区、企业等机构深度合作,开展“源起西辽河 文博润北疆”系列社教活动,“非遗缠花”只是其中之一。作为自治区第四批研学旅游基地,通辽市文博院在“双减”政策推动下,依托自身资源条件和文化优势,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作用。
当你在国际博物馆日、国庆节、春节等时间节点走进通辽市文博院,常会遇见一群小讲解员正在为参观者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传递文化传承的力量。通辽市文博院持续推进小讲解员培训项目,培训课程涵盖讲解技巧、历史文化知识、文物讲解实战等内容。同时,设立志愿者服务站,定期组织培训与实践,提升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水平。
通辽市文博院是连接历史和未来的桥梁,依托“知行合一”研学体系为青少年搭建触摸西辽河文化、启迪智慧的窗口。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分级教育模式:面对学龄前小朋友设计趣味故事与互动游戏,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针对中小学生开设文物价值解读课程,提升知识储备。学生们通过观摩文物、体验数字科技,深入了解家乡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024年,通辽市文博院发挥保护和传播西辽河文化前沿阵地的作用,全年接待游客398421人次,其中未成年人68937人次。
适应时代 讲好文博故事
通辽市文博院发挥文物资源的独特优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持续发力。
为进一步扩大社会教育影响力,通辽市文博院积极拥抱新媒体时代,创新传播形式,通过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传播精品,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的文化传播矩阵,推出“文物话新春”系列短视频,以生动活泼的文物拟人化形式、详实准确的文物资料,深入浅出地讲解文物及文物背后的故事。
文创产品是文化传承良性循环的路径之一。今年5月18日,通辽市文博院文创区“通博文礼”正式开放。以通辽市文博院馆藏文物为灵感设计的帆布包、冰箱贴、折纸灯等文创产品,每一件都承载了通辽市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记忆,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的目光,推动文化、旅游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西辽河畔,悠悠文脉,在延绵的时代长河与交错的城市光影中,承载历史的通辽市文博院在天地间静静矗立,回望历史、走向未来,让我们在这里与历史相遇、与文化交融。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通辽市文博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