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兴安

百万亩水稻插秧忙

稻农搬运秧苗。
插秧机正开足马力来回穿梭。
无人机搬运秧苗。
稻田里水光潋滟。
  □本报记者  高敏娜  通讯员  曾令刚  摄影报道

  初夏已至,正是兴安盟百万亩水稻插秧黄金时节,农户们在稻田里争分夺秒地插秧,一派繁忙景象。走进兴安盟突泉县东杜尔基镇明星村的集中连片水稻种植基地,纵横交错的稻田里水光潋滟,绿意盎然的稻田与勤劳耕种的稻农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美景。

  5月30日,在种植户宋以坤的100亩稻田里,两台插秧机正开足马力来回穿梭作业,一株株嫩绿的秧苗从插秧机苗盘上滑落,稳稳地“站立”在水田里,原本光秃秃的水田很快披上了绿装。

  “以前靠人工,十多亩地得忙活好几天。现在两台机械一起作业可快多了,今天已完成近20亩。”宋以坤站在田埂上介绍,相较于传统人工插秧,机械化作业不仅效率提升了,还能保证秧苗株距均匀,为后期增产打下基础。

  在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先锋村的稻田里,一架无人机精准悬停在田埂,机械手迅速将秧苗转运至插秧机,整套操作如行云流水。水稻种植大户李志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以前插秧时节运送秧苗,全靠人工肩挑背扛,一天下来,运不了多少秧苗,还压坏不少秧苗,田埂也常常被踩塌。现在有了无人机帮忙,同样的工作量,时间缩短了一大半。这些“空中快递员”运输特别平稳,秧苗几乎零损伤,成活率也提高了。

  近年来,兴安盟依托规模化、标准化水稻生产基地,发展“水稻+”新业态,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加销无缝对接、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以“兴安盟大米”为主导品牌的绿色有机水稻产业。今年,兴安盟水稻种植面积预计达115万亩,6月初完成水稻插秧工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呼伦贝尔 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97.4%~~~
呼和浩特~~~
巴彦淖尔~~~
乌兰察布~~~
兴安~~~
阿拉善~~~
锡林郭勒~~~
乌海~~~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乡村振兴
   第06版:社会
   第07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08版:法治
   第09版:视界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盟市专线
   第12版:公益广告
405个项目火热推进
快递进村“邮”走天下
适老化改造让养老变享老
“数智草莓”有了“国际通行证”
百万亩水稻插秧忙
举办沉浸式国风体验活动
马术骑乘进校园
以旧换新激发消费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