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夜经济”里看活力

夜幕下的九原区横竖街,往来游客络绎不绝。
海拉尔区西山夜市美食一条街烟火与香气交织。
察右前旗“乌兰察布之夜”街区内人头攒动。
松山区帝豪夜市流光溢彩。
扎鲁特旗炮台山主题公园的夜晚热闹非凡。
夜幕降临,临河区黄河湾步行街灯光璀璨。
  九原区

  拓展夜间消费新场景

  □本报记者  蔡冬梅

  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佳妮

  霓虹灯影,流光溢彩;车水马龙,笙歌悠扬。品一街美食,看一场演出,来一波购物……6月2日,包头市九原区,夜色下的横竖街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光。

  沿街的特色小吃车上,各类美食飘香诱人,印象蒙古文创等商铺内,各类非遗手工艺品、创意小商品琳琅满目。从街头到街尾,男女老少,欢声笑语,城市的另一种活力在这里开启。“我就在这附近住,经常约朋友来横竖街打卡各种美食,新疆肉串、铁板鱿鱼、烤奶豆腐、网红麻糍……融合南北风味的美食一出家门就能吃到,幸福感直接拉满。”市民于先生说。

  在横竖街,市民体验到的远不止“舌尖”上的幸福。近年来,九原区不断整合夜间消费资源,挖掘夜间消费动能,升级夜间消费场景,打造现代化消费业态和功能区。特色美食街区、文化夜公园、裸眼3D天幕、烟火集市,以及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及研发中心相继建成,助力横竖街更好地满足市民的现代化休闲娱乐需求。

  入驻小吃车75辆,百货摊位30余家;“五一”假期接待人数超过18万人次……一组组数据,一次次霸屏,便是横竖街最具说服力的“出圈战绩”。此外,九原区还通过不断挖掘本土文化,常态化开展节日主题活动和文旅活动为“夜经济”赋能。与节日配合的“惊喜跨年夜”“长桌鲤鱼宴致敬劳动者”等主题活动,定期举办的汉服走秀、非遗展、民族特色街头演出等,形成了“食、游、购、娱、体、展、演”全方位发展的“夜经济”新业态格局。

  炊烟袅袅处,夜市繁华间。从傍晚6点到凌晨2点,8小时“黄金消费带”重塑城市的经济脉动。从夜游、夜演到夜娱,九原区的“夜经济”正在从餐饮、购物的街巷夜市逐渐扩容升级,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动能。

  海拉尔区

  激发夏日消费新潜能

  □本报记者  李新军

  海拉尔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绪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呼伦贝尔古城旅游休闲街区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漫步在古城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古街可走,古景可观,古风可怀,更有古趣可乐。这里不仅是集休闲、观光、娱乐、购物、餐馆、住宿于一体的主题旅游景区,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听说这几天古城有展会,市民冯女士带着父母和孩子来逛逛,买了不少心仪的物件。又走进一间手工艺作坊,亲手制作草原饰品,体验民俗,乐在其中。

  呼伦贝尔古城旅游休闲街区“文商旅”融合的夜间消费模式格外亮眼。街区围绕“夜游、夜秀、夜购、夜食、夜娱、夜读”六大主题,打造古城悦书房,为夜晚增添书香气息,引入憨呼文创、皮雕骨雕等10家非遗文创店铺,举办“非遗文创集市”“古城端午”等活动,让夜市更加“有文化、有品位、有消费”。

  近年来,海拉尔区以“夜游”为切入点,通过创新消费场景、盘活多元业态,让“夜经济”成为拉动消费升级、推动文旅融合的新引擎。

  2023年启动的西山夜市成为城市烟火气的代表,日均接待游客达1万人次。投资2000万元升级打造的东山红星不夜城,更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这里不仅有300米网红集装箱夜市、裸眼3D电子屏等时尚元素,还融入了苍狼白鹿大型灯光造景、中俄蒙三国演艺等特色项目,实现消费品牌时尚化、消费体验沉浸化。

  从传统夜市到多元业态融合,海拉尔区通过完善公共配套、打造夜文旅产品体系、强化宣传联动等举措,挖掘“新夜态”,让夜间经济成为照亮城市发展的“活力因子”,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夜间消费生态。

  察右前旗

  汇聚欢腾炽烈生活味

  □本报记者  郭奇男  通讯员  师慧杰

  夜幕下,“乌兰察布之夜”卯榫结构的古风建筑与流光溢彩的灯笼矩阵交相辉映。为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游玩场景与互动体验,今年,街区在完善基础设施、挖掘人文特色、丰富消费业态、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下足功夫,经过短暂的修整更新,在5月31日焕新开街。作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重点打造的夜间经济示范项目,“乌兰察布之夜”从夜游、夜演到夜娱,正从餐饮、购物的街巷夜市逐渐升级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

  今年,“乌兰察布之夜”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巡游互动、小花车、新疆舞、小丑魔术表演、马头琴演奏、阿拉伯舞蹈、变脸喷火等表演;同时,深度挖掘烤土豆、土豆锅巴等土豆系列和血肠、肉肠、肚包肉等本土特色美食。6月中旬将推出热气球观光项目,周边配套小型马术体验区、沙滩卡丁车、露营区等。

  察右前旗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雅婷表示:“发展夜间经济不仅要注重商业业态培育,更要深挖文化内涵。察右前旗依托独特的人文底蕴和传统文化,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消费场景,夜间经济逐渐走向全方位发展的‘新夜态’。”

  近年来,察右前旗积极寻找发展繁荣“夜经济”着力点,培育多业态、多领域的夜间消费场景。同时,持续加强“夜经济”载体建设,进一步培育、建设、提升“夜经济”示范特色街区,焕新升级消费场景、提升消费环境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推动商旅文体健各领域融合创新发展,构建“夜间消费+体验经济+场景创新”多元生态体系,构建特色鲜明、体验丰富、业态多元的活力察右前旗。

  松山区

  构建休闲消费新商圈

  □本报记者  肖璐

  6月2日,夜幕刚刚降临,赤峰市松山区乐尚金街就热闹起来,裸眼3D超大屏上,一个个生动的3D图景跃然而出,给人近乎真实的沉浸式全感官体验。

  慢品人间烟火,闲看松山夜色。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松山区“夜经济”一路升温。在热闹熙攘的人群中,随处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散发的生机与活力。

  在帝豪夜市,错落有致的灯饰画天幕将街巷装扮得流光溢彩,与升腾的烟火气相互交融。今年帝豪夜市与锦州音户合作举办“锦州海鲜节”,设置了百余张餐桌,上百个摊位整齐排列,聊天、撸串、开怀畅饮,一时间美食的香气、摊贩的吆喝声、游客的欢笑声,交织成一幅动人的市井画卷。

  “这里的美食真是太丰富了,我一路走一路吃,感觉一站就可以把各地美食吃个遍。”市民丁鹏说。

  今年,松山区把夜间经济作为丰富消费新业态、培育消费新热点、扩大消费新供给、增强消费新动力的重要抓手,以“醉美草原城·乐享YE赤峰”为主题,大力开展夜间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演艺等活动,促进商文旅融合发展。

  乐尚金街建设了潮流景观和网红打卡点,引入高端业态提升商圈品质;赤峰国际会展中心西侧开展“青春艺术‘烤’场”惠民消夏活动,规划DJ狂欢夜、京剧发烧友、骑行夜等活动;禾勰嘉苑社区北侧开设“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惠民夜市,助力大学生创业就业;松山万达商圈打造松山之夜,推出特色美食、生活购物区;新天地广场打造惠民夜市,设置特色小吃、深夜食堂、非遗展销、娱乐区、网红打卡区;海贝尔公园打造金山海贝尔·晚风食集,引进特色小吃、小百货、儿童娱乐业态、设置网红打卡区等吸引消费者,推动松山区商圈人气“聚”起来、夜间消费“火”起来、群众生活“乐”起来。

  扎鲁特旗

  升腾治愈放松烟火气

  □本报记者  鲍庆胜

  扎鲁特旗融媒体中心记者  韩飞

  6月2日,夜幕降临,通辽市扎鲁特旗炮台山主题公园瞬间化身璀璨星河下的热闹市集,道路两旁的摊位陆续进入营业状态,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特色烤串、网红小吃、各式饮品……种类繁多的美食香味在微风中弥漫开来。

  夜间经济,宛如小城夜幕下的璀璨明珠,一端紧紧连着经济发展的壮阔图景,一端稳稳托起民生福祉的温暖画卷。近年来,扎鲁特旗把发展夜间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深挖本地特色消费资源,全力构建多元夜间消费市场。夜食、夜购、夜游、夜娱等消费形态多点开花、竞相绽放,持续为“夜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这座草原小城的夜晚,“亮”出独特魅力,“聚”起八方人气,“火”出全新高度。

  “这儿小吃种类多,味道还超赞,尤其是这浓浓的烟火气,特别治愈人心,让人感觉特别好。”居民陶丽轩的这番话,道出了众多消费者的心声。如今,结束一天的忙碌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夜间购物休闲。扎鲁特旗顺势延长商业活动时间,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还成功拉动消费增长,为城镇经济开拓新增长点的同时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鲁北镇居民米海娟在炮台山主题公园游乐场经营海鲜烧烤摊,凭借丰富的烧烤种类和独特口味,摊位每天顾客盈门,单日销售额最高超4000元。她感慨道:“摆夜摊是个难得的商机,随着游乐场人气越来越旺,我们的生意也蒸蒸日上,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

  如今,扎鲁特旗已成功打造4个夜间经济消费区,近500个夜间经营摊位如繁星点缀,带动近1000人就业,日营业额约达40万元。这一串串亮眼的数据,正是扎鲁特旗夜间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也为城市发展点亮了更璀璨的未来。

  临河区

  布局文化消费新业态

  □本报记者  薄金凤

  华灯初上,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黄河湾步行街灯光璀璨,音乐喷泉与美食交织成一幅“塞外江南”的“夜经济”画卷。

  “下班后带孩子来这里,既能品尝特色小吃,又能看文艺表演,压力全消!”市民杨静说。

  今年的“中国旅游日”以“锦绣山河 美好旅程”为主题,当天,在黄河湾步行街千人巡游、河套特色商品展销、旅游推荐、舌尖上的河套・黄柿子火锅长桌宴等活动加持下,街区游客不断攀升。

  “通过非遗与美食的深度融合,我们让河套文化‘活’起来,为‘夜经济’注入持久生命力。”临河区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张丰田表示。

  据悉,临河区以党建引领商旅文娱融合发展,推出“精细化管理+便民服务”双轮驱动模式:市场监管部门实施“商户信用积分制”,对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动态评级;相关部门开通“夜市准入绿色通道”,3个工作日内完成摊位备案;消防部门增设智能烟感系统,保障街区安全。“政府打造了这么好的夜市平台,吸引了大量游客,我这小本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夜市摊主刘丹高兴地说。

  “夜经济”的灵魂在于文化传承。据了解,黄河湾步行街以河套民俗文化为主题,布局非遗工坊、草原美食、沉浸式演艺等多元业态,打造“一步一景”的消费场景。目前,街区有蒙古族皮雕、河套面塑等300余项非遗项目,让市民和游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感受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据统计,自2023年街区改造升级后,累计接待游客突破600万人次,带动就业3000余人,实现了从“网红街”到“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华丽转身。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科技
   第05版:旗县融媒
   第06版:要闻
   第07版:理应如此
   第08版:锡林郭勒
“夜经济”里看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