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式培训套餐保障充分就业
□本报记者 刘洋
“没想到在家门口的服务驿站就能找到工作,再也不用在马路边风吹日晒等活干了!”6月3日,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鹏欣金游城就业创业服务驿站找到超市分拣工作的张先生,笑着道出了就业新变化。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打出政策“组合拳”、下好就业“一盘棋”,用真金白银和创新实招,为群众端稳就业饭碗注入强劲动能。
2025年,呼和浩特市财政局率先发力,已投入2.71亿元就业补助资金,这笔真金白银精准滴灌到职业培训、技能评价、就业见习等领域。无论是刚毕业想创业的大学生,还是就业困难群体,都能从中找到“帮扶支点”,既托起了群众稳稳的幸福,也激活了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
政策支持上,呼和浩特市构建起全链条保障网。从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到落户安居、子女入学,一系列政策“大礼包”精准落地。今年一季度,5936.20万元项目人员生活补贴、2079万元创业担保贷款、1496.19万元租购房补贴陆续发放,直接“输血”到市场主体和求职者手中。同时,呼和浩特市“线上+线下”的政策宣传同步进行,“政策云课堂”隔空送干货,4场“入企宣讲”活动走进1500家企业,让政策红利“飞入寻常百姓家”。
岗位供给方面,呼和浩特市开启“花式”拓岗模式。政府部门化身“岗位收集员”,工信、总工会等归集4200个岗位,以工代赈项目开发435个岗位;主动出击访企拓岗,征集1.2万个就业岗位;行政事业单位、高校毕业生见习项目释放超8000个岗位。无论是想找稳定工作的“求稳族”,还是追求创新的“追梦人”,都能在岗位“超市”里挑到心仪的“商品”。
技能培训同样亮点十足。围绕六大产业集群,呼和浩特市推出订单式培训套餐。全市已发布146个培训班期计划,6600人次在无人机驾驶、数据标注等热门领域“充电”,手握硬技能,就业竞争力直线上升。
在人岗对接环节,20场线下大型招聘会、265场直播带岗、26场特色对接活动轮番上阵。从高校巡回招聘会提供2万余个优质岗位,到“小精专”招聘会精准匹配,再到“商圈”就业招聘,让求职者和企业双向奔赴。
服务升级上,“互联网+就业”成果亮眼。“青城职聘”微信公众号让找工作、招人才、查招聘会一键搞定;10个特色直播间开启“周周播”模式;20个特色就业服务站构建起“15分钟就业服务圈”,把就业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市用真金白银和创新实招,让这座城市既有发展的速度,更有民生的温度,向着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大步迈进。
通辽
多维度助力城乡居民稳就业
□本报记者 鲍庆胜
6月3日,记者从通辽市人力资源和就业服务中心获悉,年初以来,通辽市积极响应国家及自治区号召,制定并印发《通辽市2025年就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就业促进行动,多维度发力,助力城乡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截至4月末,通辽市城镇新增就业607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11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00人,农牧民转移就业超43万人,就业促进任务指标进展平稳。
在构建就业友好型格局方面,通辽市推动产业、行业、就业“三业”联动。建立重点行业就业岗位需求调度归集机制,发改、工信等多部门协同,归集推送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年内计划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0户,增加就业岗位5000个;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鼓励新业态发展,增加就业岗位3000个。同时,完善重点企业岗位需求调度对接机制,持续强化“建立专班、设立专人,开通专线”的“三专”服务模式。截至4月底,全市对接重点企业126户,摸排用工需求4887个,达成就业意向3439人,各行业提供就业岗位达1.89万个。
技能培训打通了需求侧与供给侧互促通道。通辽市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培训,依托中高职院校等打造自治区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新增专业23个,共建产业学院10所、订单班和工匠班34个,联合培养技能人才2000余人次。培训机构推进培训专业调整和机制改革,推进培训品牌和劳务品牌联树联建,实现培训结业即就业。截至4月末,全市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862人。
重点群体就业防线进一步织密筑牢。通辽市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青年群体就业攻坚行动,加大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力度,截至4月末,已累计开展进校园活动11场,超千名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00人。同时,积极促进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推进农牧民转移就业,鼓励引导农牧民参加技能培训,实现离土不离乡增收。
创业服务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通辽市强化创业培训实训,截至4月末,开展创业培训29期、855人。加大创业融资政策扶持力度,已为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668.50万元,扶持137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500余人。
兴安
160个服务站打通就业“梗阻”
□本报记者 高敏娜 实习生 武跟兄
“您好,我想找一份超市理货员的工作,最好离家近一点……”6月3日,在兴安盟科右前旗兴科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居民王斯琴向社区工作人员提出了自己的求职需求。
很快,工作人员录入她的信息,在系统上为其匹配出数个岗位,帮助双方约定面试时间。“以前找工作要跑离家老远的招聘会,还得天天刷招聘网站,现在家门口就有服务站,真是太方便了!”王斯琴笑着说。
这里没有繁琐的流程和遥远的等待,只有“推门可见、触手可及”的就业帮扶。眼下在兴安盟,以“家”为半径的160个就业服务站如同毛细血管般延伸至社区街巷、乡镇村屯,将政策、岗位和技能精准输送到群众身边。
“每天都有求职者到这儿寻找工作机会,我们会采集他们的就业经历和就业意向等信息,再根据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匹配,有适合的岗位会打电话通知。”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负责人辛海艳说。
居民找工作不仅不用多跑路,而且工作岗位“保真”。截至目前,兴安盟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已提供就业创业服务5983人次,不仅成为群众家门口就业的“信息库”,还有力提升了兴安盟城乡公共就业服务的便捷度和可及性。
“服务站的核心优势在于精准,通过大数据平台,服务站动态采集辖区居民就业需求,并与企业岗位信息库实时匹配。”兴安盟人力资源和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马媛媛介绍。兴安盟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依托基层网格化管理,集政策咨询、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创业指导、权益保障于一体,无论是应往届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失业人员,还是灵活就业群体,都能在这里找到量身定制的就业方案。
同时,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还会定期举办“小而精的专场招聘会”“直播带岗”等活动,更加精准地摸排就业需求、筹集就业岗位、匹配供需两端。
按照兴安盟就业促进行动要求,未来,兴安盟计划打造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200个,优化升级21个,并根据企业和群众就业服务需求,依托商圈、工业园、创业园、零工市场、工会驿站等场所打造针对不同人员、不同服务场景的多样化就业服务站,持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打通就业服务“梗阻”。
包头
多实践长本领提技能促就业
□本报记者 蔡冬梅 通讯员 刘慧璇
“在家门口学习技能很方便,内容也实用、易懂,很快就能掌握要点,我感觉自己的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近日,在包头市昆都仑区就业服务中心病人陪护培训班上,50岁的李华自信地说。培训现场,老师正在详细讲解常见的疾病护理、急救、营养知识等内容,学员们亲自上手实操,不仅掌握了陪护技能,还提升了就业能力。
拥有金刚钻,才能不愁瓷器活。包头市昆都仑区人社部门针对部分求职者文化程度不高、技能单一、就业能力差等现实情况,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各类就业群体赋能。“我们在培训方式上推陈出新,采取‘送课下乡’的模式,把培训教室搬到社区、乡村,开设就业稳定、操作容易的培训班,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学技能、拿证书、就好业。”包头市昆都仑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杨军介绍说。截至目前,昆都仑区共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万余人次,在加持普通劳动者的同时,也赋能初创企业精英。
走进昆都仑区青年派创业园,“90后”王磊在创业园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王磊在2023年底返乡创业,准备依靠互联网做自媒体知识付费类视频博主。他告诉记者,他创作的视频内容刚开始时流量非常低,粉丝数量少,找不到破解的方法,是创业园区的网创培训导师带领他学习视频账号运营方式,从内容质量把控到后期制作提供专业意见,确保视频符合品牌调性与传播需求。“今年我的自媒体账号开始快速涨粉,也带来很多营收合作项目。”王磊说。
“创业者个人大多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但创业不是千里走单骑,创业帮扶指导必不可少。”包头市昆都仑区青年派创业园负责人王娟说。针对初创企业,昆都仑区人社部门联合职能部门,多重叠加发力,全力支持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和园区建设,帮助创业者提升能力、加速成长。目前昆都仑区有23家创业园孵化基地,其中大学生类创业孵化基地4个,累计吸引1568家企业入驻,累计带动就业15895人。
锡林郭勒
授人以渔拓宽就业门路
□本报记者 张璐
前进、后退、升降、装料……6月3日,在正蓝旗就业服务中心装载机实训现场,学员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装载实操训练。哈毕日嘎镇辉斯高村的牧民郝成全说:“过去没有职业资格证,打工得到外地,收入还少,现在政府把免费考证培训送到家门口,拿到技能证书后,找工作的选择更多了,收入也更有保障,实实在在解决了我们的就业难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基。今年以来,锡林郭勒盟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行动,将技能培训作为推动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增收致富的“关键钥匙”,构建起“政策引导—需求对接—培训实施—就业保障”全链条工作机制。截至4月底,全盟已累计开展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106人次,完成全年计划的81.74%,就业促进工作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为让培训真正落地生根,锡林郭勒盟打出创新“组合拳”。今年3月,在正蓝旗就业服务中心推动下,锡林郭勒盟腾荟职业培训学校与正蓝旗万客隆购物中心达成校企合作。双方围绕岗位需求开展定制化培训,学员通过实习积累经验,购物中心优先录用合作学员,成功打通“培训结业即就业”直通车,开辟就业促进行动新路径。
在培训内容规划上,锡林郭勒盟坚持精准施策。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差异化培训方案:对青壮年劳动力开展电商直播、电工焊工等现代服务业与生产制造业类技能培训;为新型经营主体量身打造创业培训、文旅融合等生产经营类培训项目。结合地区产业特色,将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用工需求、劳务品牌建设有机结合,推出民族手工艺、奶制品制作等地域特色培训课程,实现产业需求与技能培训的精准对接。
面对农牧区地广人稀、生产季节性强的实际,锡林郭勒盟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少鹏说:“我们灵活调整培训策略,把农闲、休牧期变成技能提升黄金期,还把电工、烘焙、电商运营等实用课程送到农牧民家门口。这样既能让大家兼顾家庭生产,又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如今,通过“内容精准分层+方式时空适配+校企协同合作”的系统化就业促进模式,锡林郭勒盟正帮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掌握一技之长,授人以渔拓宽就业“赛道”,提高就业质量,真正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的目标。
赤峰
多渠道稳端就业饭碗
□本报记者 肖璐
“哇,这小乌龟织得栩栩如生。”6月3日,在赤峰市林西县城南街道宏林社区“巧手连心”手工坊内,彩色毛线在宝妈徐玉华的钩针舞动下,化作一只憨态可掬的“小乌龟”玩偶,引得居民连连赞叹。
“有了这手艺活,每个月能挣1500多元补贴家用,提高了我们手工坊40多个姐妹的收入!”徐玉华欣喜地说道。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我们要让每位姐妹都能在家门口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端稳饭碗。”林西县妇联主席刘桂芳介绍,下一步,林西县将引入智能设备提升产能,对接跨境电商拓展外贸订单,并培育“宝妈主播”团队推动线上销售,以“小手工”带动“大就业”。
林西县妇女再就业是赤峰市多渠道端稳就业饭碗的缩影,近年来,赤峰市将就业作为保障民生的大事,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念好“保、促、稳、扩”4字诀,答好“就业服务”卷,稳住了最大的民生,让更多劳动者有业可成、有梦可期。
落实政策“保”就业。赤峰市全面落实“降、贷、返、补、提”助企纾困政策,助力企业轻装前行。截至目前,通过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为企业减负2.2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稳岗返还资金、技能提升补贴等资金1897万元。
创新服务“促”就业。赤峰市积极推动零工市场建设,开发应用“赤峰零工市场小程序”,组建“零活用工微信群”,为求职人员提供在线匹配、应聘报名等全链条服务。年初以来,全市14家零工市场提供岗位8080个次,实现循环就业2434人次。
技能培训“稳”就业。赤峰市与京东集团开展务实合作,推动京东家政全国首个培训基地落地赤峰。坚持以市场用工需求、劳动者培训意愿为导向,围绕家政、保育、保健按摩等工种,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年初以来,累计培训3559人次。
搭建平台“扩”就业。赤峰市开发设计“赤峰人社助企服务”二维码,将入口嵌入“赤峰人社”官方平台,实现企业获取政策、反馈需求常态化。目前已登记企业435家,动态反映问题4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