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建设光伏电站,不仅能有效解决资源不足问题,也是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2023年起,内蒙古立足风光资源和“沙戈荒”资源优势,把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与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有机融合,启动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规划到2030年,全区一体化工程新能源装机达到1.19亿千瓦,综合治理沙化土地1151万亩。就此,一场“光伏+生态治理”的攻坚战在内蒙古“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区全面打响。
聚焦沙漠地区“光伏+生态治理”,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与磴口县联合,创新性提出“141”光伏电站生态治理模式,解决了光伏板间“种什么”“怎么种”和“怎么管”的技术难题,探索出一条“低耗水、易推广、可持续、有效益”的治沙新途径,在风沙治理与植被恢复的同时,实现企业盈利、农牧民增收、自然经济社会和谐,为“三北”地区光伏生态治理提供重要经验。
当前,“光伏+生态治理”仍面临挑战,推进“光伏+生态治理”高质量发展还需突破一些堵点。一是出台规范性文件。划分光伏园区生态治理类型,构建光伏园区选址评估、生态治理措施和成效评估等监管体系。二是促进林草领域项目深度融合。放宽“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准入门槛,吸引生态治理项目和社会资本参与。三是缓解水资源刚性约束。针对沙漠地区生态治理工程用水指标适当给予支持,按实际治理面积核定水指标,确保光伏园区生态治理成效得到基本保障。四是适地适树。在干旱荒漠区进行光伏生态治理时,一定要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不强求“新奇特”物种,将生态风险降到最低。五是强化科技支撑。优化光伏组件和阵列自身的防风固沙设计,采取铺设沙障、改良土壤和种植植物等措施,降低亩均投入,形成最适合布设区域光伏项目实施的生态治理模式。
(作者系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