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吴简——三国时期的合同和户口本

  三国吴简
  孙吴时期长沙郡孙潘一家人的户口本
  1996年,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了十余万枚简牍,片片简牍勾勒出彼时吴国人的生活图景。

  今天,带你认识三国吴简。

  简牍,中国古代一种独特书写材料。细条形的称简,方形的称牍。不少现代生活中的事物,原来在1700年前就早有“三国版”。

  最早的“合同”,就能在三国吴简中找到踪影。在一块大木牍顶端,书写一个扁宽占满宽度的“同”字,下方书写三遍一模一样的内容。写好的木牍用刀具剖开,变成三枚小木简,官方、档案机构、农民本人各自留存,和今天用复写纸写的三联单很像。独立的木简合在一起,就组成完整的“同”字,同字相合,称为“合同”。

  而三国吴简中的户籍简,就与现代的户口本作用相似。

  孙吴时期长沙郡孙潘一家人的户口本,由4枚简组成,详细记载了家庭的人口构成和基本信息。根据已有资料推测,吴国每隔一定时间会进行一次户籍检核。

  1996年,这批三国吴简在一口古井中被发现时,状态像煮熟的面条裹着厚厚的豆瓣酱,每一枚都需要考古工作人员悉心修复。每清理保护一枚吴简要使用30余种工具,经过剥取、粗洗、中洗、精洗、脱色、脱水等多道工序,工作人员用了6年时间才完成所有发掘出吴简的揭剥清洗。

  为了使文字内容能够长久保存,制作简牍的竹片会先经过炙烤脱去部分水分,将表面打磨平整,以便墨汁顺利渗透。而竹子加热会褪去本身的青色,“杀青”一词也由此而来。

  另外,古代墨的主要原料是松树木材燃烧后的烟炱(tái),其成分以炭为主。碳元素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因此简牍上书写的文字能够保存至今。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清晰文字,还是借助了现代的科技修复还原手段。

  简牍是中国古代纸张普遍使用之前用以书写的文字载体。除了甲骨和带有铭文的青铜器,简牍是古代中国记载历史信息最主要或最直接的材料。三国时期烽火连天,使得史料保存尤为困难。三国吴简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户籍、赋税和司法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除了记载的内容,简牍上的文字本身也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研究价值。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简数量巨大,书写内容虽非出自名家之手,却能反映出这个时期一般书写风格,真实呈现了三国时期的书法发展情况。这里的三国没有风起云涌,只有简牍的只言片语拼凑出的波澜不惊。它用当时生活的细节,让遥远的历史有了血肉,吸引我们去了解氤氲墨色背后的世界。

  (据央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首府
   第04版:关注
   第05版:天下
   第06版:钩沉
   第07版:健康/广告
   第08版:体坛
科考获高分 杜牧也嘚瑟
吴简——三国时期的合同和户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