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荣校”的故事

  土城子“荣校”旧址(资料图片)
  “荣校”烈士安葬于锦山革命烈士陵园(资料图片)
  锦山革命烈士陵园的英烈墙
  无名烈士墓
  文·摄影/草原全媒·北方新报首席记者  查  娜

  在赤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布的烈士寻亲公告中,有5位烈士安葬于喀喇沁旗锦山革命烈士陵园,他们牺牲于1948年至1950年间,均“因战斗负伤在喀喇沁旗牛家营子镇土城子村与松山区文钟镇水泉村交界处牺牲”。他们是谁?为何牺牲于此?记者日前来到喀喇沁旗采访,了解这一段有关“荣校”鲜为人知的历史。

  22位烈士迁葬

  锦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锦山镇南山生态公园里,依山而建的烈士陵园为三进建筑:第一进是纪念广场,中央坐落着革命烈士纪念碑;第二进是一面烈士英名墙,长30米、高6.4米的花岗岩上,镌刻着847名喀喇沁旗籍烈士的英名;第三进则是烈士墓地,依山势由八层台地组成,安葬着177名牺牲在喀喇沁旗境内的烈士。

  这177名烈士中,鲜少有人留下姓名。2013年,相关部门陆续将全旗散葬在各乡镇的104座零散烈士墓迁移至此。因年代久远,不少烈士墓在迁移时已无墓碑。

  迁葬至陵园的烈士中,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从土城子村迁来,被称为“荣校”烈士。在当地,上了岁数的老人们还记得,70多年前在土城子村有一所“荣校”,住在里面的是战斗负伤军人。“荣校”就像医院和学校的综合体,兼具疗养和学习的职能,有些人伤重去世,就安葬在附近。

  后来,学校迁走,烈士墓留在了土城子村。多年前,“荣校”烈士坟前,还能见到亲属来祭扫。近20年,再也不见有人来祭扫,烈士墓逐渐荒芜,连墓碑都找不到了。

  喀喇沁旗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后,多次对“荣校”烈士墓进行摸底。到2020年,散葬于土城子东坡的烈士墓还有22座,其中5座有墓碑。2021年5月26日,喀喇沁旗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当地政府联合将这22座烈士墓迁至锦山革命烈士陵园。

  一段历史

  喀喇沁旗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仍记得为烈士迁葬时的情形。那是个阴天的上午,参与迁葬的人员手捧黄白两色菊花,举行了简短的祭奠仪式。22座墓散落在山坡上,留下浅浅的坟头,只有5个墓碑留存下来,记录着墓主人的身份信息,他们都是辽宁、河南等外省区人。

  多年来,这些烈士长眠在喀喇沁旗,而当年的“荣校”旧址早已不复存在,只能在文史资料中找到相关记载。位于喀喇沁旗的“荣校”,名叫冀察热辽军区伤残荣誉军人学校,旧址位于牛营子镇土城子村郭家大院,这处大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有9处宅院,共300余间房屋。

  1948年9月,冀察热辽军区将郭家大院改建成为伤残荣誉军人学校,即土城子“荣校”。这里先后有荣军官兵1000余名,他们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斗中负伤。从1948年9月至1955年12月30日,这所学校在土城子共存在7年零3个月,之后迁到承德。7年间,由于当时医疗条件较差,部分军人因伤重在疗养期间去世,被安葬在土城子村东侧山坡上。

  将烈士迁葬烈士陵园后,喀喇沁旗退役军人事务局便开始了为烈士寻亲的工作。今年2月,赤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布为18位烈士寻亲的公告中,加入5位土城子“荣校”烈士,他们是:王朝忠、林国云、赵忠诚、宁成忠、刘金发。

  永远铭记

  赤峰,是一片经过血与火洗礼的红色沃土。它曾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平宁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其境内的宁城县、喀喇沁旗、敖汉旗、克什克腾旗、松山区,都是民政部、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的革命老区县。

  早在建党初期,韩麟符、德勒格尔等一批蒙汉进步青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赤峰地区最早的党组织,并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时期,赤峰人民浴血奋战,打击日寇。抗战胜利后,赤峰革命老区是冀察热辽中央分局所在地,成为人民军队可靠的后方基地。在战争年代,赤峰地区共有8万多名热血青年参军参战,全地区扩兵两个骑兵师、7个步兵团,并组织了28万民工支前,有7199名英雄儿女捐躯,烈士人数占到自治区的三分之一。

  在赤峰,有很多散葬、无名烈士墓。近年来,赤峰市各级退役军人事务局逐步将散葬烈士墓集中迁至烈士陵园,并相继开展为烈士寻亲活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首府
   第04版:关注
   第05版:天下
   第06版:风铃
   第07版:健康/广告
   第08版:体坛
“荣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