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新华林场位于河套平原腹地,虽是黄河边上富饶的农区,但这里也曾受沙害的巨大影响。当时就有“无风满地沙,有风埋人家,只见春天籽下种,不见秋天收庄稼”的说法,可见当时环境的恶劣。
“几十年前这里一片荒芜,春秋两季黄沙满天飞,种下的庄稼苗刚长出来,沙尘暴一来全给埋了,要种三四茬才能成活。”国营新华林场场长杜文化指着眼前满是树木的林场,回忆过往。
为了保护农田,多打粮食,必须要治沙造林!1960年,国营新华林场正式成立,总面积5.2万亩,包含大量沙地、盐碱地,是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唯一的造林治沙的生态公益性林场。
从1978年起,随着“三北”工程建设启动,防沙治沙作为主攻方向。依托项目支撑、国家投资,国营新华林场正式吹响大规模治沙造林的“冲锋号”。林场老职工都记得,当时条件特别艰苦。每年到了植树期要赶进度,全场百名职工就搭帐篷住在沙窝子里,运苗、挖坑、浇水全靠人工。靠着一把把铁锹,林场职工们书写了河套平原沙海变林海、荒漠变绿洲的动人故事。
“以前造林成活率不到50%,有人质疑我们栽树是白费力气,但我们想,既然有树能活,说明这片地能栽树,只是还没有找到科学的方法。”杜文化说,“通过不断尝试,现在终于找到一套因地制宜的方法,成活率也在不断提升。”
国营新华林场逐渐摸索出以林挡沙、以草固沙、林草叠加综合治理的模式,将人工造林与封禁管理相结合,初步形成“网、带、片”与“乔、灌、草”相结合的沙地治理格局。林场还总结出荒漠原生树种造林、冷藏苗避风造林、高压水打孔造林等技术,形成防风、固沙、锁边等一整套综合治沙的方法。
经过三代人艰苦卓绝抗争风沙,如今,国营新华林场及周边乡镇大量的荒滩、盐碱地被改造成了林地、耕地,林场周边耕地沙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林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5%。据统计,“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国营新华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着森林覆盖率的提升,国营新华林场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有狐狸、斑鸠等84种野生动物和36种野生植物、10余种鱼类在林场安了家。
今年,国营新华林场吹响了“歼灭”剩余沙地的号角,争取将5000亩沙丘全部治理完毕。到2026年,林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85%以上。据了解,沙地治理告一段落后,树木的后期抚育、品种改良、栽种经济林和森林防火等将成为主要工作。同时,建设规范化、智能化、集约化的保障性苗圃,为周边地区提供良种壮苗,也是林场未来肩负的重要使命。
国营新华林场的发展之路,是内蒙古生态治理的生动实例。内蒙古土地荒漠化沙化面积约为全国的20%,担负着国家“三北”工程六期沙化土地治理60%的任务量,在“三北”工程防沙治沙三大标志性战役中占了“两个半”,是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
2023年,内蒙古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防沙治沙950万亩、规模全国第一。2024年,计划治理沙化土地1500万亩以上,力争用1~2年把任务量较少的旗县全部治理完,到2030年如期完成9704万亩的治沙任务。
当前,内蒙古的防沙治沙工作持续推进,全区锲而不舍推进“三北”等重点工程建设,全力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为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筑得牢不可破作出新贡献。
文·摄影/草原云·北方新报首席记者 查 娜 牛天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