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晒背”别把自己晒进急诊科

  夏季高温炙烤模式开启,“晒背”养生火了。“晒背”大军纷纷在自媒体上分享感言:有人晒掉秤,有人晒跑痛经,有人四肢不再拔凉,甚至自感眼神都晒清澈了。不过,也有人因晒出横纹肌溶解直接进了急诊科而登上新闻热搜。今天,医生就来和大家聊聊如何正确“晒背”。

  “晒背”——古人的养生秘方

  “晒背”并非“江湖偏方”。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背为阳,腹为阴。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督脉位于脊背正中,两边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膀胱经为阳气最盛之处,也是人体阳气容易不足的地方,所以在夏天“晒背”能够有效地疏通经脉,同时能够补充身体所需的阳气。据传,宋代官员晁端仁患上“冷疾”,始终治不好,后来每天中午曝晒背部而病愈,说明“晒背”的保健价值从古就得到认可。

  “晒背”养生的另一个理论基础就是我们常说的“冬病夏治”。“冬病”指在冬季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夏治”指在夏天,天气炎热时,疾病处于缓解期对它进行调理,以预防在秋冬季的复发,或减轻发作的程度和次数。

  “晒背”的三大益处

  增强免疫力  三伏天阳光比较强烈,可以加速体内阳气的生成,有利于人体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紫外线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并且合成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祛湿排毒  “晒背”可以促进人体排汗,汗液中含有乳酸、尿素等人体排出的废物,有助于体内毒素的排泄,起到祛湿排毒的作用。

  缓解焦虑失眠  多晒阳光可以帮助血清素水平升高,血清素能够抑制褪黑素分泌,二者正好是调节我们睡眠的重要物质,阳光也会帮助我们大脑合成相关的神经递质同时来改善焦虑抑郁。

  “晒背”要晒到“点”上

  随着“晒背”大军的日益壮大,网络上也不乏“晒背”伤身的案例。中暑的、晒伤的,甚至晒出横纹肌溶解的,比比皆是。由此可见,三伏天“晒背”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夏日阳光猛烈,“晒背”的时间要根据不同人的耐受程度而定,老人、体虚之人建议晒温和的阳光。一般来说,三伏天的8~10时,16~18时是比较适宜的,午时(11~13时)、未时(13~15时)要谨防中暑。

  “晒背”时背朝太阳,头稍低下,脖颈处(大椎穴)要晒到。若在室外,应当选背风的地方,不可直接暴晒头部,可用帽子或伞遮挡。暴露皮肤直接和阳光接触最好,男生光背晒,女生可以穿露背衫,坐着或者趴着都可以。对于吸收阳气来说隔着衣服晒也是有效的,只是会弱一点。

  另外,“晒背”过程中需及时补充水分(温开水或淡盐水),晒太阳之后毛孔打开,需要在阴凉处及时把汗湿的衣服换下,一定要等汗停了再进入空调室,不可直接吹空调、喝冷饮。手边可以预备防暑降温药品,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风油精等,以便应急之用。

  “晒背”并非人人都适合

  中医讲辨证施治,“晒背”也要因人而异,那么哪些人适合呢?概括来说阳虚、亚健康、体质较弱人群,比如免疫力低,肢体困倦、经常感冒的人;体虚自汗、手脚冰凉,特别是伴有舌胖或有齿痕、舌苔腻的人;怕风畏寒、容易腹泻的人;女性小腹凉、痛经的人;还有一些颈椎病、腰椎不好的人。

  至于阳热体质,阴虚火旺者不宜“晒背”。再有,“晒背”不当容易造成中暑、晒伤,平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也不适合自行“晒背”。儿童、紫外线过敏者、月经期、孕妇更不建议,当听从专业医师指导。

  敲黑板:晒半小时就够啦!

  “晒背”不宜空腹,至少在饮食之后半小时开始;同时注意避免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一般人30分钟即可,不要超过1小时。“晒背”不能贪多,初次“晒背”15分钟,先了解自己身体的耐受度,再循序渐进增加时间。

  “晒背”的具体效果也要看个人的身体状况,三伏天“晒背”只是养生保健作用,如果身体很虚、有明显症状的病人,光靠“晒背”起不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当及时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调养。

  (据《北京青年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关注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看点
   第07版:健康
   第08版:体坛
“晒背”别把自己晒进急诊科
分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