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神话传说中,织女和牵牛最初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据天文学家测定:织女星,也叫织女一或天琴座α,又称“天孙”,因和附近的几颗星连在一起,形成一架七弦琴的样子,西方文化称之为天琴座。牵牛星,即牛郎星,是由河鼓一、河鼓二和河鼓三三颗星星组成。河鼓二为牛郎星,即天鹰座α星。牵牛星在银河东;而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他们分别是天鹰座和天琴座的亮星。
在星空观测中,牛郎星是夏季天空大三角中的一角,它和河鼓一、河鼓三的连线正指向织女星。有史载,河鼓一和河鼓二是牛郎织女的两个孩子。我国现存最早记录农事的历书《夏小正》中有载:“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即指七月黄昏,织女星正好上升为一年中的最高点,人们仰望天空,织女星便清晰可见。而织女星与旁边两颗较暗的星星,形成一个朝东方开口的阵型,正好可见东方的牛郎星。而牛郎星和织女星的位置巧合,也为人们演绎牛郎织女的神话,提供了基础条件。
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最先对牵牛织女星进行拟人想象的是《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天上的织女,一天七次行路忙。虽然一天七次行路忙,却总也织不成美丽的花样。看那明亮的牵牛,不能来回驾车辆。这时的牵牛织女已经是有感情的星宿了。
牵牛和织女开始成为神,是在《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ㄈ真》中,说织女是神女。《后汉书·天文志》则说:“织女,天子真女。”《焦林大斗记》也载:“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
到了南北朝时,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桂阳成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牛郎。’至今云:‘织女嫁牛郎也’。”同时代任眆在《述异记》中则记载了织女嫁牛郎比较完整的故事:“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是说,因为织女嫁给了牛郎,沉湎于甜蜜的爱情,耽误了纺织工作,所以受到了天帝的惩罚。东汉后期《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五言诗,描述了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
后来神话传说演变成了织女下凡,织女飞天来到人间,与牛郎结为夫妻,并生下了两个孩子。
那么织女的原型是什么样的呢?据晋干宝《搜神记·毛衣女》载:“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这也许就是牛郎织女的原型吧!
在晋代张华《博物志》中,甚至记载有人见到过牛郎织女:“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这个记载是说,有人乘着浮槎,一直到了银河,看到了牛郎织女,他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到了哪里,牛郎让他回去后去拜访星相学家严君平。后来,严君平告诉此人:“某年某月某日,我看到天上有一颗奇怪的星,出现在牵牛星旁。”严君平所说与此人遇到牵牛人的时间相同。
宋代张耒有感于牛郎织女的动人故事,写下一首长诗《七夕诗》:“人间一叶梧桐飘,蓐收行秋回斗杓。神宫召集役灵鹊,直渡天河云作桥。河东美人天帝子,机杼年年劳玉指。织成云雾紫绡衣,辛苦无欢容不理。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得牵牛夫。自从嫁后废织纴,绿鬓云鬟朝暮梳。贪欢不归天帝怒,谪归却踏来时路。但令一岁一相逢,七月七日河边渡。别多会少知奈何,却忆从前恩爱多。匆匆离恨说不尽,烛龙已驾随羲和。河边灵官晓催发,令严不管轻离别。空将泪作雨滂沱,泪痕有尽愁无歇。寄言织女若休叹,天地无情会相见。犹胜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
后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不断演进发展,三国曹植《九咏》写道:“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那时候的七夕节,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直到汉代,七夕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正式成为妇女的节日。东汉应劭《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西京杂记》:“织女渡河,使鹊为桥,故是日人间无鹊。”“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则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此时有了乞巧的说法,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乞巧节”“女儿节”。
唐诗人林杰有一首描写当时民间七月七日乞巧盛况的诗,名叫《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可见当时少女们在七夕节通过乞巧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做法已经很普及。(据《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