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古人退休之后怎么养老?

  《杞菊延年图》
  退休之后怎么养老,这是古往今来具有高度共通性的话题。那么,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人们都是如何退休及养老呢?

  名士大多退而不休

  自先秦时期起,养老问题就很受重视。《礼记·曲礼》记载:“七十曰老,而传。”意即人到七十要把自己的职责传给下一代。又载:“大夫七十而致事。”意即把本职所统之事交还给天子。秦汉以来都约定俗成地根据这一礼制精神制定退休年龄,基本上以七十为限,但由于古人寿命较短,超过七十的官员很少,所以历朝都没太把年龄当回事。西晋开国后,大臣庾峻向晋武帝上书,建议:“古者大夫七十悬车,今自非元功国老,三司上才,可听七十致仕……”这位庾峻有些书呆子气,晋武帝的祖父司马懿正是七十之年拜相辅政,为有晋一朝开基立业。此奏有没有采纳史无明文,从后来的史实看大概率沦为虚文,魏晋南北朝高官名士大多不会七十致仕。

  司马懿之弟司马孚就带头打破了七十退休的规矩。司马孚比司马懿还长寿,活了九十二岁(180年~272年)。此人很有意思,他自称曹魏忠臣,表面上不认同司马师兄弟篡夺大权,但年过七十后并没有辞官,仍在一线发光发热,七十五岁时还镇守关中,与蜀将姜维打了两仗。刘宋名将沈庆之七十岁时主动循古例提出退休,当时宋孝武帝刚刚靠武力夺取皇位,对沈庆之非常倚重,几番挽留百般不许,先是打算免去刺史、都督诸州军事、镇北将军等职务,保留侍中、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等虚职,沈庆之仍然固请全辞。皇帝无奈,允许他以始兴郡公的身份退休,每月给钱十万,米百斛,另配卫士、吏员五十人,仍有大官的经济待遇。沈庆之带着无奈享受着皇帝的好意,后来战乱再起,沈庆之被迫出山带兵平乱,打完仗再提出退休,但他和皇帝彼此心照不宣,退而不能休,大概是他的宿命。

  唯一实现真正退休的大概就是陶渊明。陶渊明历经东晋、刘宋两朝,四十多岁辞去彭泽县令后,过上了归园田居的生活,但由于名气太大,而且正当盛年,许多高级官员都来拜访他,东晋末年的江州刺史王弘、刘宋时始安太守颜延之、名将檀道济都与他有来往,朝廷也想让他出山做官,都被拒绝。时人崇其志节,将他与另外两个“裸退”的名士周续之、刘遗民并称为“寻阳三隐”。高官名士退而不休,本质上讲是维护既得利益,保住爵禄传之子孙,免不了名利之俗。正因如此,才显出为了追求心灵自由而“裸退”的陶渊明人格的高贵。

  退休年龄浮动不定

  普通民众则划定明确的退休年龄线,使得劳役、赋税、兵役、均田等有明确的年龄标准。

  魏晋时规定,十六岁至六十岁为正丁,十三岁至十五岁、六十一岁至六十五岁为次丁,十二岁以下和六十六岁以上为老小。对应的赋役标准是,正丁全额担负,次丁减半,老小免赋役。这相当于规定了退休年龄。南北朝进一步调整,北齐规定,六十岁免力役,六十六岁国家不再分配田地,相应地也免除赋税。与北齐敌对的北周,似乎是和北齐打擂台,把年龄下调一岁,六十五岁全免。不过这种政治意味过强的调整没有成为主流,北齐和南朝都沿袭西晋的成法,六十六岁年龄杠杠不变。这其实体现了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律,越是涉及面大的政策,越不能随性轻易地调整。北周创制改革涉及军事、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多方面,是中古时代比较重要的一件大事,但北周的做法并没有像王安石变法一样获得一边倒的好评,反而是魏晋南北朝史宗师陈寅恪等对北周改革颇多非议,个中情由很值得思量玩味。

  除了基本退休年龄之外,还有一个高龄优惠年龄线:八十岁。魏晋南北朝普遍出台了对八十岁以上者的优惠政策,刘宋王朝曾下过一道诏令:赐民男子爵一级,为父后及三老孝悌力田者爵二级;鳏寡孤独笃癃不能自存者,谷五斛;年八十以上,加帛一匹。赐谷加帛都是实实在在的普惠政策,尤其对八十岁以上者体现了满满的诚意。

  北魏和北周的普惠面更宽,年满八十者,可以免掉一个儿子的力役。年满百岁者,全家都可以免力役。北魏国力巅峰时,孝文帝曾下令进一步放宽受惠年龄,太和十七年(493年)令洛州、怀州、并州、肆州等州百岁以上假县令,九十以上赐爵三级,八十以上赐爵二级,七十以上赐爵一级。这种尊老普惠政策下过不止一次,并非皇帝心血来潮,确实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养老尊老问题的普遍共识。

  不过囿于古代社会行政操作时空条件所限,朝廷的养老政策很难精准落实到全体民众,仍有许多贫苦百姓无法安享退休后的生活。

  重视养老立制度

  如上文所说,高官退休后实际仍由朝廷提供粮米,普通百姓也能享受一些优惠政策。但只有这些恐怕还不够周全,仍容易出意外。梁朝末年时,有一个叫萧子云的南齐宗室孑遗(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起初受梁朝恩惠当了个小官,安安稳稳活到六十三岁。侯景之乱爆发,萧子云逃往晋陵(今江苏常州)避难,丢掉了所有官职、爵位,被动“退休”。他既无田产,也没有什么谋生能力,只会读书、著史,无奈跑到晋陵显灵寺勉强度日,后来僧人们也断了炊,一代文豪萧子云竟然饿死了。

  魏晋南北朝各朝各国在基本官俸之外,都产生了许多制度化措施,以尽可能地抵消战乱、天灾给退休养老带来的冲击。比如历朝普遍实行的刑律优免政策,年满八十岁以上,即使故意杀人,一般也会宽大甚至赦免。即使不得不处罚,也有一条特殊规定,七十岁以上不得罚没为奴。北周灭梁时曾在江陵(今湖北荆州)俘虏了一大批江南军民,罚没入北周皇宫和各官府中为奴,过了二十多年,有司部门提出要对这批人中年老的实行赦免,皇帝随即下令,年满六十者一律恢复自由身。

  魏晋南北朝大行其道的孝文化,也是由当时浓厚的尊老养老观念衍生出的,孝子孝行都会被官方刻意宣扬旌表,甚至以孝为名抗拒朝廷的命令也被容许。著名的《陈情表》作者李密,以蜀汉遗臣的身份受西晋朝廷征召,本应立即从命,他却因奉养祖母一再推脱,晋武帝并不怪罪。相反李密却因此博取大名,后来祖母去世后,他出仕做官,竟然被选调到晋武帝老家温县做县令,又到原蜀汉重镇汉中做太守,可以说是晋朝特意选树的一个榜样,可见孝文化的强大力量。

  南朝还探索实行了社会养老的职能。梁武帝普通二年曾下令,单、老、孤、稚不能自存的,郡县要收养赡济,不能饿死人。又下令,在京师建康开办孤独园,收养孤儿、老人,尤其是老人要一直免费养到寿终,料理其后事。虽然这个机构并未善始善终,但仍不失为中古时代一道人文之光。(据《北京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城事
   第04版:关注
   第05版:天下
   第06版:钩沉
   第07版:健康/广告
   第08版:体坛
古人退休之后怎么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