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事业世代传承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常会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每个月在这里待一周,指导7名修复师的日常工作。她叫邢雅梅,是一位从事古籍修复工作20余年的古籍修复大师,也是传习所导师。
今年4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举行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内蒙古传习所揭牌暨拜师仪式。山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主任、国家级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附设传习所修复导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与书画装裱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邢雅梅被聘为导师。
从那以后,邢雅梅定期来呼和浩特市,指导和教授内蒙古的弟子们修复古籍。邢雅梅告诉记者,自己初次参观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馆藏古籍时,就被一本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深深震撼。来内蒙古工作的这段时间,修复师们娴熟的技艺、认真而热忱的学习态度也让她印象深刻。
邢雅梅表示,她将与7位学员携手努力,丰富知识储备,提升实践能力,让古籍修复事业在内蒙古生根发芽,世代传承下去。
守护经典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古籍室,一卷卷书籍被摆放在书架上,泛黄的纸张,无声述说着它们曾走过的漫长时光。
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是一座综合性省级公共图书馆,也是全区最大的古籍收藏单位。目前,馆内藏有汉文古籍、民国线装文献1万余部、近20万册,蒙古文、藏文、满文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籍约2.3万册,4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据了解,这里馆藏的古籍主要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是百年来馆里的旧藏,另外部分则是靠全区藏书家捐赠,及多年来几代工作人员从各地收集、汇集而成。
为全面了解全区现存古籍保存、保护和管理现状,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上个世纪90年代和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先后两次启动全区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盘点内蒙古古籍家底,取得丰硕成果。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又联合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在巴彦淖尔市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图书馆开展“中华古籍保护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内蒙古行”活动,完成近2万册古籍和民国线装文献的普查工作,有效推动内蒙古古籍保护工作发展。
馆藏传奇
历史文献部主任何砺砻对馆内古籍再熟悉不过了。她告诉记者,在所藏古籍文献中,满文古籍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囊括了自清初顺治年间,至清末宣统年间的刻本、写本、抄本共200余种3000余册,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各大部类,其中不乏大量珍本、善本。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最为著名的古籍馆藏,便是满文的康熙御用《几何原本》。这套线装书籍分为上下两册,全书字里行间有康熙御笔批红和若干修改笺条。之所以说它珍贵,是因为该书是仅存于世的3部满文《几何原本》中最有研究价值的一套,另外两套现在分别珍藏于俄罗斯和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本《几何原本》的发现,还有一段趣闻。由于长期覆以古典医学名著《东医宝鉴》的厚纸封皮,这本珍贵的满文藏书藏于“深闺”半个多世纪不为人知。上世纪8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参与《全国满文图书资料联合目录》编纂工作时,首次发现它,并为其正名为满文《几何原本》。2006年11月,始终在寻找第三套满文《几何原本》下落的法国著名学者詹嘉玲女士,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查阅时,才最终确定该书就是康熙御用原件。
除了《几何原本》,馆内还有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内府刻本《诗经》、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北平朱之弼刻本《朱子节要》、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内府刻本《日讲书经解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刻本《大清全书》、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内府刻本《日讲易经解义》、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内府刻本《古文渊鉴》等珍贵古籍。
传统典籍焕发光彩
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文化资源,从2012年起,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全面开展了古籍修复工作,在培养人才、建设场地和配置设备的同时,对馆藏古籍破损情况调研、建立完善的修复档案、规范古籍修复流程等,截至目前已累计修复古籍2000余叶。
古籍数字化,是现代社会提高古籍利用率的有效途径。2012年至今,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数字化加工汉文古籍7万余叶、民族古籍17万余叶、地方文献珍本3万余叶(注:一张古籍书叶,相当于今天的两张书页);开通“特色馆藏全文数据库”,实现馆藏地方文献珍本网络检索,极大提升了古籍的利用率,让更多读者可以一睹珍贵古籍风貌。
为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还创新开展古籍活化推广,连续多年开展古籍展览、古籍修复体验等线下推广活动,深受读者好评。
让更多的古籍醒过来、活起来、传下去,内蒙古的古籍修复人正不断尝试着让传统典籍以新的形式延续生命、焕发光彩。
文·摄影/草原云·北方新报首席记者 查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