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六个节气。霜降反映了气温变化,寓意天气渐冷、初霜出现,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时节。不过,这“霜”并非从天而降,而是接近地面的水汽在温度变化中凝结成一颗颗小小的冰晶。这与白露和寒露的成因类似,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自然现象。
霜,不愧是大自然的魔法师,它的成功作品是“二红”,即红柿子与红枫叶。先说红柿子,它们是霜降节气里最喜庆的一道风景。俗话说“霜打柿子红如火”,一个个像小灯笼般挂在枝头,白日里俏丽惹眼,阳光洒在上面,会不时地闪映出几分光亮来。掰开柿子尝一尝,果肉多汁,轻咬下去,绵软甘甜。
再来说说红叶,也就是枫叶。霜降时节,枫叶最红。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过一句“西风吹老丹枫树”。枫老而红,是为丹枫,诗人的感慨中蕴含着人生的哲理。然而,人们耳熟能详的还是那首杜牧的《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深秋和初冬是观赏红叶的最佳季节,仿若进入了“车行十里画屏上,身走四方红叶中”的梦幻世界。色如织锦,秋风拂面,畅游其间,真的会心旷神怡。
霜降风物,不止于此,如木芙蓉(亦称拒霜花)、芦苇与荻花。“落尽群花独自芳,红英浑欲拒严霜”“秋风忽起溪滩白,零落岸边芦荻花”……文人墨客大都文思敏锐,他们对霜降带来的种种景致变化多有咏叹。
除了深秋美景之外,霜降时节,树叶枯黄、花草凋零,这种自然界的景象还会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和消逝,从而引发一种凄凉和哀伤的情绪。“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思绪飘到了江山之外,极目望去,只见烟云不断升起。天下之事如滔滔江水,难以分辨是非,而我一生劳苦,却一事无成。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这首《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通过描绘秋晚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开阔且略带凄凉的意境,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落寞与惆怅。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霜月》通过描写深秋时节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开阔且高远的意境。并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使诗歌更具奇幻色彩和艺术感染力,也借此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纯洁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霜降,秋天的最后一站,绝美秋色将被画上休止符。不要犹豫,走到户外,拥抱大美自然,再赴一场秋日之约吧!
(据新华社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