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一大早,家住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馨康小区的哈达夫妻俩就忙碌着准备当天的饭菜。窗前挂的红灯笼,窗户上贴的杨柳青年画、窗花显得格外喜庆。
正当他们忙活儿时,哈达的亲家老姚两口子搀着八旬岳母,拎着鱼虾和熏肉敲开了亲家的门。
“这过年讲究的就是回家团圆,一大家子一起吃饭,家里的年味才最足!”哈达的妻子边说边准备着茶点,只见她将天津的“白皮儿”糕点、蒙古族的果条、呼和浩特本地的馓子摆上了桌。
“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虽然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动动手指就能买到各种年货,但这‘吃’的讲究不能丢。”老姚的津腔津调,透着天津人对于年货的执着,“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饸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昨儿立春咱就得吃春饼。”
锅里熬煮的锅茶咕嘟作响,奶香混着炒米香漫过客厅。“这是亲家手把手教的蒙古族手艺,大家快来尝尝。”老姚舀起热腾腾的奶茶斟满每个人的碗,“咱中国人过年啊,过的就是个传承。就像这奶茶,中原的茶砖遇着草原的鲜奶,熬着熬着就成了一家亲。”
20世纪60年代,老姚的父母及岳母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告别了世代生活的故土,分别从天津、河北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内蒙古。60多年的生活,内蒙古早已成了他们的故乡。
这时,厨房里锅碗瓢盆奏起欢快的交响曲。“中午饭可别做太多,全部吃完,不剩下、不浪费才是最好的。”老姚的岳母在一旁嘱咐着。
“饭好喽!”莜面窝窝盛满羊肉臊子,津味三鲜饺子挨着本地烩酸菜……一道道美食端上桌来。全家四代十来个人围桌而坐,听着长辈们给晚辈讲老故事、老规矩、老习俗,屋子里暖意融融,欢声笑语。
哈达笑着说:“俗话说‘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我就愿意听大家念叨那些‘老黄历’。”
“没错,小时候,我的父母就常常给我讲民族团结的故事,告诉我要尊重长辈、爱护晚辈。现在,我也把这些道理讲给我的孩子听。”哈达的女婿说,“我们就希望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据《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