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来说,过年的欢喜从腊月买新衣服就开始了。虽说一年里总会给孩子买一些应季的新衣,但岁末的这次购衣,因为年的关系还是会让孩子感到别样的趣味和喜悦。
17岁的儿子开始咀嚼时尚的味道,有自己心仪的店铺。所以今年的购衣,出门就直奔主题。店铺老板是一对老夫妻,一边帮着试儿子选好的衣服,一边不断地给一些超乎他们那个年龄段,挺标新立异的时尚建议。而在这样的氛围里,似乎不太需要我的想法。这让我感到一丝莫名的失落,不由地想起自己幼时,每年过年母亲给做新衣服的情境。
每个冬天农闲时,母亲都会钩花边来贴补家用。到了快过年的那几天,母亲抽空赶趟大集,扯来布料,开始给我们做新衣服。最喜欢母亲给我量衣时的感觉。她弯下腰,先量后面,呼吸的热气就盈到脖子里,转过来的时候,母亲特有的体香又罩在上面。并且,随着母亲的手在尺子上下移,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嘴角的上挑和眼角的下弯,现在想来,那是一个母亲看着成长中的孩子而流露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欣慰吧。所以,为了让母亲能多量一会儿,我时常故意扭动着做些捣乱的小动作。量好后,剪裁缝制,很快一套新衣服就做好了。守着新衣服,我就开始掰着指头盼年了。只是,因为母亲是村里为数不多会做衣服的人,所以邻里扯回布料通常会请母亲帮着做好。善良热心的母亲则一定会先替邻居们做好才做自家的。因此,有时候我的新衣服直到年三十那天还没做好,这让我抓心挠肝地急。这时给我做鞋子的外祖母会慢条斯理地劝:“娃,别急啊,明天一定能穿上新衣服。你娘小的时候,我都是年三十才能把你娘唯一一件棉衣拆洗了,放在锅里用草木灰起干,把贴近棉花磨得轻的那面翻过来,当棉衣的面,一宿的时间就缝起来。早上起来,你妈穿着新衣,也高兴得不得了。现在你可比你娘强多了,里外都是新的。别急,明早起来,你娘一定让你有新衣穿。”果然,大年初一的早上,当我被欢庆的鞭炮唤醒,张开眼的时候就看到枕边母亲叠得整整齐齐的新衣服。欢呼雀跃的我,丝毫没有注意到母亲那双熬红的眼睛。
母亲的聪慧、爱和勤劳,在孩子们的情感记忆中,留下了历久弥新的爱和温暖。现在这个快餐式的生活模式下,譬如买衣服,前后不到半小时,儿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已经买好。这种形式上的快餐化、简单化,是否会让儿子这一代,觉得得来的一切都那么轻松,从而在情感的记忆里缺少最温暖、最具人情和亲情的那部分呢?回家的路上,把心里所想的说给儿子听。儿子先是讶然,他想不出用草木灰起过的棉袄怎么能穿。想象不出所有的人穿着一个款式没有个性的衣服是怎样的情景。但随之,他又突然认真起来。搂着我的肩说,“妈妈,只要有妈妈,生活再快餐化,情感也不会匮乏。我记得每次离家,包里你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记得每次坏天气,你打来叮嘱我多穿衣的电话;记得每次回家,你都恨不得把自己变成神厨,给我做的那些饭菜……在简单化的氛围里,妈妈的爱从未简单过。所以,将来我的情感记忆,注定是丰盈的,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