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华回家了!
9时28分,身着蒙古袍的胡英华夫妇出现在小区门口,人群顿时沸腾了起来。两个侄子手捧着鲜花,将胡英华迎回家中。胡英华的哥哥、姐姐与弟弟和他紧紧拥抱,痛哭失声。一别65年,有生之年9兄妹终于团圆了!
85岁的张勤荣和82岁的张勤明是胡英华的大哥和二哥,他们带着远道而来的弟弟祭拜了父母,告诉二老:那个送走多年的儿子回来了!随后,大哥张勤荣代表家族,郑重地将张氏族谱和家训送给胡英华。
认亲仪式现场,锡林郭勒盟公安局乌达木警官宣读了亲缘关系确定书。新街村居委会及张家人向锡盟公安局和宜兴大爱无垠社会服务中心的志愿者送上锦旗并宣读了感谢信——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今天的团圆。
那个“怕养不活”的孩子
大哥张勤荣老泪纵横地回忆道,五弟出生于1959年12月,在家排行第八,上有四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他出生时身体很弱,连哭都有气无力,已经39岁的母亲没奶水,全家人都担心这个孩子“养不活”。
当时又正遇三年自然灾害,宜兴的农村家庭温饱都不能保障,父母急得团团转,最终决定把他送到上海,送给能给他生路的人家。
从上海返回后,家人听了母亲的讲述,都以为孩子被好心人收养了,根本不知道他被送到内蒙古。后来的几十年里,全家人都对这个送出去的孩子念念不忘,也曾多方打听,但却寻找无果。2011年和2016年,父母带着深深的遗憾相继去世,寻找弟弟的责任,就落到了哥哥们的肩上。
在内蒙古幸福长大
认亲会上,胡英华将自己的家乡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保安嘎查人民带给他家人的礼物——奶酒和牛肉干介绍给在场的所有人,并将通辽人民发出的诚挚邀请转达给亲朋们。他很想告诉亲人们,自己大半生在内蒙古生活得很幸福,得到了很多爱,也实现了人生理想。
胡英华七岁那年,养父母告诉他,他是1960年从哲里木盟医院(现通辽市第一人民医院)被抱回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保安嘎查抚养的。胡英华的养父胡明朗是村里保安小学的创始人,养母洪光曾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妇联主任, 1979年还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胡英华平安幸福地长大。
胡英华告诉记者,自己被养父母抱养来的时候才八个月大。由于当时物资奇缺,养父母买的奶粉根本不够吃,养母就抱着他到街里,找到有育儿的家庭,央求女主人给她的孩子吃上几口奶。在养父母无微不至、毫无保留的关爱中,胡英华慢慢长大。
高中毕业后,为了照顾年迈的养父母,也为了继承父亲倾其一生的事业,胡英华回到父亲一手建起的小学,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在教育岗位上一干就是42年。
胡英华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儿。六十五年弹指一挥间,他的大半生在内蒙古幸福平安,工作顺利。他工作兢兢业业,换来桃李满天下,也得以报效国家,回馈内蒙古亲人给予他的无私的爱。
那个被迫骨肉分离的艰苦岁月早已远去,富足幸福的新生活正是当下。一个大家庭的悲欢故事,以一场盛大的认亲仪式,收获圆满的回归。文·摄影/草原云·北方新报首席记者 查 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