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年届九十岁高龄的张锦贻依然坚持读书写作,依然在为这份崇高而孤独的事业努力着。近期,她出版了洋洋43万言的学术著作《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发展史》(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4),为我国的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发展又增添了一部重量级的创新成果。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发展史》一书从儿童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相结合的角度切入,全面梳理和总结了建国七十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的发展源起、阶段、规律及成就,揭示出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以及民族性、地域性、儿童性、现代性相融合等特征,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行文中。这部发展史,不是纯客观地记录、记载,而是切实地记叙当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少数民族作家真情实感地反映各民族儿童身心成长的文学创作的历程和状态,反映洋溢着不同民族儿童文学作家的生命理想和生活梦想的创作境界和意义。
张锦贻在研究少数民族的当代创作时,没有割断其与民间文学的紧密联系,因为民间文学中深刻蕴含着少数民族的民族传统。民族传统是民族历史发展的沉淀,是结合成一个民族的人们世代传承的一种精神形态。在张锦贻多年的研究体系中,她一直既重视各民族广泛流传下来的民间儿童文学,又关注当代民族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
张锦贻一直坚持文本细读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地记录着厚厚的读书笔记,她治学极其严谨,从没有浮躁矫饰,从没有空话套话,从不故弄玄虚,每一句话都落在实处,每一句话都基于她的认真阅读、深入思考和理性判断。她在研读少数民族儿童文学作品时,真正发现了这些作品的独特之处——她擅于发现他们的一地一腔、一族一调,感受到南北不同民族的“不同风貌风情、别样童思童趣、殊异情韵情致”。“我每年都会写一些论述我国各民族儿童文学状态、趋向、走势的论文。”几十年来,她默默地做着新作品评和史料积累的工作,她曾经评论过的新作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演变为珍贵的研究资料。这是一份具有补白性质的工作,也是一项乏味而枯燥的工作。学术界正是有这样不计得失、勤勤恳恳做基础史料工作的铺路人,后来的研究者才能有迹可循、有据可查,文脉才能传承、延续下去。
张锦贻对少数民族儿童文学作家饱含深厚的感情,她将55个少数民族的儿童文学作品,看作是从遥远大山里走出的淳朴而又活泼的孩子,认为她们有“说不尽的独特独异,说不尽的清新清纯,说不尽的瑰丽瑰玮”。张锦贻看重少数民族儿童文学中的生活气息和生活场景,褒奖其中拙朴自然的童心和意趣,可以透过评论看到她对“大山里的孩子”的热爱和呵护之情。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发展史》是张锦贻多年来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和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典范性的意义和价值。
(据《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