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阳气初惊蛰 韶光大地周

  文/草原云·北方新报记者  李  元

  “九尽桃花开,春醒黄鹂鸣”。北京时间3月5日16时7分迎来惊蛰节气。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时节,大地回春,蛰虫初醒,“九九”将尽,天气也一天天变暖。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一场微细的春雨过后,百草都焕发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宣告惊蛰时节的到来。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呢?田间的劳作从这时便开始忙碌起来。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这首《观田家》,简单朴实的几句诗,便将一幅农家春耕的画面生动地表现出来。同时,还展现出万物在春雨滋润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喜悦。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阳气上升,刚到惊蛰,美好的春光显现。看那桃花就像蜀锦一样多姿多彩。天空中的老鹰也开始退场,被春鸠取代。时光匆匆,催促着万事万物,草木已经开始萌芽。人们为了生计,走进田间地头耕种,处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唐代诗人元稹的这首《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描绘了惊蛰时节的自然景象和农事活动。首联的“阳气初惊蛰”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颔联中的“桃花开蜀锦”以绚烂的蜀锦比喻盛开的桃花,形象生动。颈联和尾联则表达了春天万物竞发的紧迫感,以及农民忙于春耕的情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充满了春天的活力和希望,也表达了诗人对惊蛰节气的喜爱和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除了喜悦和赞美,惊蛰的春雷春雨还会带给人思念、惆怅、期待等诸多情感。比如“松声夜半如倾瀑,忆坐西斋共不眠。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临流欲渡还休笑,送客归来始惘然。掩卷有谁知此意,一窗新绿待啼鹃。”这首诗通过描绘惊蛰后的轻雷细雨和落梅时节的景象,营造出清新而略带惆怅的氛围。后几句通过描写送客归来的惘然和期待杜鹃啼鸣,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春日的期待。

  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其中,“桃始华”便是指桃花开始绽放。桃花是春天的使者,惊蛰时节,桃花伴随着春风,养了眼,也暖了心。在内蒙古,由于地理位置、温度气候等原因,桃树还未苏醒,想欣赏桃花还要等些时日。而在南方,桃花早已缀满枝头,正如《诗经》所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作为春的使者,桃花自古以来就是诗人们竞相歌咏的对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

  这其中,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非常优美和感人:“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中“人面桃花”的意象生动鲜明,既描绘了女子的美丽,又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美好。后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无奈与惆怅,桃花依旧,而人事已非,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

  惊蛰,是大地苏醒的呢喃,是春天脚步的回响。诗人用笔墨捕捉自然律动与生活哲思,让我们仿若亲历那蛰虫惊起、草木萌动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愿我们于这诗意里,心怀期许,随节气前行,不负这岁月轮回的蓬勃春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2025年全国两会 要闻
   第03版:发布
   第04版:城事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广告
   第07版:广告
   第08版:文化看点/广告
阳气初惊蛰 韶光大地周
分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