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憨胖儿咖啡馆,“来自星星的孩子”为您服务!

  展示画作
  擦拭器皿
  制作咖啡
  服务顾客
  专注工作
  暖心的便签
  “您好,这是您点的咖啡,谢谢光顾!”4月8日清晨,位于呼和浩特市哲里木路社区的“憨胖儿咖啡馆”飘出一缕缕咖啡香,身穿围裙的店员小宇正将做好的咖啡递到顾客手中,脸上是阳光般的笑容。当天是这家特殊咖啡馆试营业的第7天,说它特殊是因为这里有4名店员是孤独症青年。

  社区牵线搭起圆梦舞台

  推开咖啡馆店门,迎面而来的是满墙温暖的标语——“关爱来自星星的孩子”,吧台上摆放着店员手写的便签:“我可能说话有点慢,但咖啡一定够香浓”。还有顾客暖心的留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拥抱星星的孩子都是坚强勇敢的”“祝孩子们能用自己的双手为我们的世界增添更多美好和希望”……

  “我今年21岁,在这里工作很开心。”小宇一字一句地说着,一边从玻璃罐里取出咖啡豆,放入咖啡机后专注地研磨。从认识咖啡豆的产地标签、用计时器练习精准萃取,到学习磨豆机操作以及收费,“星青年”每天都有新的进步。

  “不仅要让孩子们有份工作,也要帮助他们找到融入社会的钥匙。”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海拉尔路街道哲里木路社区副主任刘佳昕说,这家咖啡馆的场地是社区创新引入的公益性项目,由润心心理咨询公司免费提供,另一家爱心企业投资,为孤独症群体打造的“梦想孵化器”,专门为“星青年”提供就业机会。在这里,他们每天一点一点进步:第一次独立完成订单、第一次主动和顾客打招呼……这些看似微小的进步,都是他们成长的勋章。

  正在擦桌台的小宇妈妈赵巧花偷偷抹着眼角:“这是孩子离开康复机构后,第一次拥有‘社会人’的身份。看到他能够自食其力,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赵巧花来自乌兰察布市,小宇直到3岁时仍然不会走路、说话,心急如焚的她带着孩子去医院就诊,才得知孩子患了“孤独症”。自此,她带着孩子在康复机构开启了长达十几年的治疗。“孩子8岁时才第一次喊妈妈,我从未想过他有一天还能去工作。”赵巧花难掩激动的泪水。

  从“被看见”到“被赋能”

  采访期间,顾客络绎不绝。在这里,每一杯咖啡的诞生都像一场小型的治愈仪式:从咖啡豆苏醒时的香气,到水流与粉层共舞的声响—— “星青年”用指尖的温度,让咖啡豆的故事有了最温暖的注脚。

  提供场地的润心心理负责人周明是呼和浩特市红十字会博爱润心志愿服务队的队长,他告诉记者:“多年来,团队一直尽力为这些特殊群体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提供场地,也是为了让这些家庭看到孩子们找到一个融入社会的切入点,让他们找到自身的价值。”

  咖啡馆的幕后推手——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爱心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我们做这件事是为了引起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关注,计划到年底前开15~20家连锁店,解决更多孤独症孩子的就业问题。收益全部用于支持孤独症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及生活补贴。”据介绍,相对于其他残疾群体,这些“星青年”因刻板行为、不善与人沟通而更难融入社会,在咖啡馆开业前期,培训制作咖啡的某一个动作往往要重复十遍、二十遍甚至一百遍,即使简单的一句“请问需要哪一种咖啡”,对他们来说都很难完整连贯起来。为了照顾“星青年”的感受,店里目前只提供两种咖啡,一种美式,一种拿铁。

  如今,憨胖儿咖啡馆已经成为社区的暖心驿站。润心心理的工作人员每天都来,附近的证券营业部职员组团来打卡,海拉尔路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成了义务宣传员,就连隔壁超市的阿姨都会特意绕过来买一杯咖啡……试营业一周,230杯带着温度的咖啡给孤独症家庭带来希望。

  “刚开始孩子们连‘欢迎光临’都说不利索,如今已经能跟熟客聊天了。”咖啡馆一位工作人员骄傲地说。

  更令人期待的是,社区正在整合辖区资源,将咖啡馆纳入社区公益服务矩阵,策划职业培训、心理疏导及“公益开放日”等活动,帮助这个特殊群体提升职业技能和社交能力的同时,邀请居民参与咖啡义卖、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持孤独症群体就业,让这个特殊群体在社区中“被看见”“被赋能”。

  文·摄影/草原云·北方新报记者  张巧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城事
   第04版:故事
   第05版:天下
   第06版:风铃
   第07版:健康/广告
   第08版:体坛
憨胖儿咖啡馆,“来自星星的孩子”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