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央企内推”“直签保录”?当心就业不成遭欺诈

  一段时间以来,“央企内推”“直签保录”等骗局严重侵害求职者合法权益。为加强风险防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近日联合发布招聘欺诈案例,揭示不法分子的惯用手法和典型套路。

  识破“黑职介”——

  近期,某市公安局侦破一起团伙诈骗案件,400余名高校毕业生被骗,涉案金额高达8000余万元。诈骗团伙成立专门公司,以能帮助获取央企、国企及党政事业单位招工、招干为名,通过制作虚假劳动合同、就业协议,并与学校兼职老师串通,虚拟组织考试、提供岗前培训等,对求职者实施诈骗。

  经查,该公司无人力资源服务许可,系非法从事职业中介活动的“黑职介”。三部门提示,求职者通过中介机构求职应首先核验其合法证照,对其发布招聘岗位可通过官网官微等多种渠道查询核实,尤其不要轻信“央企内推”“直签保录”,当心“掉坑”。

  辨明“假信息”——

  春节后,多个社交平台账号发布“中国XX集团急招几万人,不限专业,基本报名就能进”“急招4万大学生入编”等虚假信息。一些视频博主也借机炒作引流,自称“就业规划指导”“央国企规划师”等,贩卖求职焦虑。

  当前,一些不法分子以提供高薪岗位为诱饵,故意夸大招聘人数、薪酬福利等,同时以不限专业学历、不用笔试等吸引眼球,编造虚假招聘信息,达到引流牟利等目的。求职者要警惕“话术引流”,切勿轻听轻信。三部门也要求各网络平台重点加强“求职招聘指导”类账号审核认证,建立健全虚假信息举报投诉机制,及时清理虚假信息。

  抵制“乱收费”——

  徐某到一家影视传媒公司应聘时,公司以防止泄露剧组秘密为名要求交“保密费”“保证金”。徐某为求尽快顺利入职,交了几万元,但最终工作依然没有着落。另一位求职者王某通过中介求职时,被告知需缴纳298元押金和路费才能安排面试,王某缴费后并未面试到合适岗位,但中介拒绝退回押金。

  我国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劳动者财物,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相关服务不得牟取不正当利益。对于将先交费作为条件的招聘,或入职前收取保证金、办证费、服装费、资料费的,都需要谨慎对待。

  警惕高薪兼职——

  小陈在朋友圈无意看到“兼职月入上万不是梦”的招聘广告,声称“可在家办公,日结高薪,月入过万”。小陈主动联系,缴纳近千元代理费,以为可按照协定每日得到30元的佣金返还。然而仅得到150元“回报”后,小陈就被对方以各种理由停发“工资”。

  还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注册公司、入驻写字楼等方式自我包装,或在网络平台精准投放兼职刷单等招聘广告,利用时间灵活、高额回报等话术,诱骗求职者成为色情、赌博、传销、诈骗等的“工具人”。对“活少钱多”“躺平稳赚”的“好事”,求职者需提高警惕谨防“踩雷”。

  (据新华社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城事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关注
   第07版:健康/广告
   第08版:体坛
“央企内推”“直签保录”?当心就业不成遭欺诈
五部门20条举措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拥抱初夏
◎环球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