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当炽热的阳光穿透晨雾,当悠长的蝉鸣打破清晨的宁静,夏至,这位夏日的使者,便迈着轻盈而热烈的步伐,悄然而至。北京时间6月21日10时42分迎来夏至节气,宣告着盛夏的开场,同时也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时候。在这昼夜更迭的节点,在这日光最长的一天,不妨让我们跟随古人的笔触,走进那些流淌着诗意的夏至时光。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夏至这天,白昼到达极限,这天过后,黑夜的时间逐渐变长。衙门空闲的时候居多,而这个月的农事却是比较忙的。老百姓在地里耕作,酷热也不知如何抵挡。韦应物的这首《夏至避暑北池》描写了夏至的节令特征,和人们生产生活的景象,并通过对比官府的悠闲与农事的繁忙,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诗人的人文关怀。
蝉与荷是夏至的两大使者。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其中的蜩始鸣就是蝉开始鸣叫。正如陆游的《夏日杂题》所说:“眈眈丑石罴当道,矫矫长松龙上天。满地凌霄花不扫,我来六月听鸣蝉。”盛夏的炎热难免让人有慵懒的情绪,所以才会看着满地飘落的凌霄花也不去清扫,就在这六月的时光里,聆听蝉的叫声。但是换个角度想一想,能抛开世俗的纷扰,静下心来看花开花落,听蝉叫蛙鸣,何尝不是一种幸福。诗人描绘的自然之美和宁静生活,不也正是现在许多人所欣赏和渴求的吗?
描写夏至的氛围和热闹景象的,还有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夏至时节,处处都能听到蝉鸣,龙也畏惧炎热,潜藏在潭水深处。大地的暑热愈发助长了太阳的威力。下雨伴着闪电,雨晴彩虹显现,阳律“蕤宾”转换离去后,阴阳二气开始各自分离,向不同方向发展。“蕤宾”是古代音乐十二律之一,属于“阳律”,在古诗词中常与节气相关联。这首诗通过对蝉鸣、飞电、彩虹等夏至时节典型的物候和自然现象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夏至的季节特征,同时融入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观察与思考,是一首情景交融、富有内涵的诗作。
夏至时节,大自然最耀眼的“明星”,非荷花莫属。那亭亭玉立的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气质,让无数人为之着迷。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描写赞美荷花的诗句也是灿若繁星,既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阔,也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灵秀;既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妙趣,也有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的洒脱,字字句句皆为自然与诗意的碰撞,将荷花的千般风姿、万种神韵,化作永恒的文学经典。
在盛夏的喧嚣里,我们不妨去大自然中放松一下自己,看雨打荷叶,听蛙鸣声声,寻得一方清凉天地——那是风过树林时簌簌的绿意,是午后雷雨洗净尘埃后的澄明。一年已经过半,白昼最长的一日,仿佛时光也驻足片刻,容我们思索:年初许下的心愿、定下的目标,如今完成得如何?或许有些目标仍悬在枝头,像未熟的葡萄,但请相信,每一份坚持都会在季节的流转中开花结果。夏至之后,夜渐长,梦渐深,而步履未歇——毕竟人间六月,未来可期。
当然,如果你年初没有小目标,今天不妨设定一个,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