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赵一曼:舍家卫国的巾帼英雄

  赵一曼和儿子合影(资料照片)
  新华社消息  初夏时节,记者来到成都市金牛区一处普通民居,这是赵一曼烈士孙女陈红的家。她珍藏着一幅根据照片绘制的油画,画中赵一曼怀抱儿子“宁儿”,神情坚毅。

  “拍摄照片后她就离开了,我父亲再也没见到他的妈妈。”陈红触摸着画面,将时空拉回到那生离死别的瞬间。

  赵一曼,本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于四川宜宾,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莫斯科,她化名李一超,与同学陈达邦相爱结婚。甜蜜还来不及品味,怀着身孕的她奉命回国,在湖北、上海、江西等地从事地下工作。1929年,她在宜昌生下儿子。孩子仅1岁多,她和姑妹陈琮英将儿子寄养在五哥陈岳云家,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革命。分开前,她抱着儿子照了一张合影,寄给了丈夫。谁料,竟成永别!

  九一八事变后,她化名“赵一曼”,受党组织派遣奔赴东北,在沈阳、哈尔滨领导抗日斗争。1934年7月,赵一曼前往珠河县(今尚志市),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后出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她以非凡的智慧与勇气,成为日伪报纸上赫赫有名的“双枪白马”女政委,日寇目标中将她与赵尚志并列。1935年11月,为掩护部队突围,赵一曼在珠河县小西北沟与日伪军激战中身负重伤,不幸落入敌手。

  在伪满哈尔滨警察厅(今东北烈士纪念馆)阴冷的刑讯室里,敌人用尽惨绝人寰的酷刑——钢针刺伤、烙铁灼肤、辣椒水灌鼻……面对非人的折磨,赵一曼的意志如钢铁般不屈:“你们可以让村庄变成瓦砾,把人剁成肉泥,但消灭不了我的信仰!”

  1936年8月2日,年仅31岁的赵一曼在珠河英勇就义。赴刑场的列车上,她用被敌人折磨得几乎难以握笔的手,给远方的儿子写下字字泣血的绝笔:“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革命胜利后,二姐李坤杰、陈达邦、陈琮英和“宁儿”陈掖贤几经寻找,党组织终于确认赵一曼就是李坤泰。陈掖贤在东北烈士纪念馆抄录母亲遗书时,在手臂上用钢笔深深刺下“赵一曼”三个字。“父亲告诉我,要将奶奶在信中传达的爱国情怀与赤子之心作为家风,永远地传承下去。”陈红说。

  (谢  佼  杨思琪  姜思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策划
   第04版:行走北疆看中国·北疆百城文化探源传播工程
   第05版:天下
   第06版:风铃
   第07版:健康/广告
   第08版:体坛
今年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形势如何?
北约峰会外,关于“爸爸”的争议始末……
赵一曼:舍家卫国的巾帼英雄
海昏侯墓发现迄今最早钢制医用毫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