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这一年,我们尽情书写青春

内蒙古师范大学第十五届花灯游园会上,学生打卡拍照。
在内蒙古职业教育活动周上,各职业院校展示各自鲜明的办学特色。 本报记者 刘志贤 摄
内蒙古高校财经类专场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 本报记者 刘志贤 摄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十佳校园歌手”大赛展演暨颁奖仪式上,获奖选手表演独唱《我爱你中国》。
内蒙古日报社联合自治区团委、少工委,走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桥小学讲述国旗故事。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草原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研究所团队成员借助VR体验规划方案。
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董杰安排北疆文化资源库提升工作。
“北疆华章·共庆华诞——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微剧场思政课。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南柴火市街小学开展四人绕桩趣跑游戏。 丁根厚 摄
  □本报记者  刘志贤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024年即将与我们挥手告别。

  志在千秋业,多为青年计。在这一年里,《青春号》主动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关注全区各族青少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负韶华、奋发有为的生动实践,捕捉青少年青春无悔、奋斗奉献的感人故事,展现各族青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强国有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甘于奉献、敢为人先的青春风采。

  坚定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力量之源。这一年,内蒙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聚焦青少年思想引领,着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育人工作格局,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持续拓宽实践教育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我们重磅推出《固本培元 立德树人——为教育强区建设凝聚强大思政引领力》《上一堂生动的思政实践课 让青春奋斗与时代同频》《在行走中上好“大思政课”》《解锁思政名师工作室的“育人密码”》等深度报道,充分关注学校这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为青年成长成才充分赋能,为典型经验提供交流借鉴平台,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力量。

  关注时代命题是青年成长成才的责任担当。这一年,内蒙古青年奋进在助力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的道路上,在各领域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我们策划采写《厚培成长“沃土” 让技能人才遍地开花》《投身希望田野 奔赴火热实践》《乡村振兴一线 激荡澎湃青春》《推普之光点亮乡村振兴之路》《青春激扬飞扬赛场 志愿精神闪耀北疆》《被人民日报点赞——不知疲倦行进在科研路上的年轻人》等稿件,展现青春作为、展示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就业创业创新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这一年,内蒙古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高度重视青年就业创业创新工作,在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下全力促进青年高质量就业。我们重点聚焦《内蒙古为毕业生搭起就业桥》《看就业创业直通车如何推动“双向奔赴”》《“骄阳之家”拼闯“新赛道”》等,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提振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创新信心,激发发展澎湃动力。

  展示激昂风采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绚丽华章。这一年,内蒙古各部门积极搭建舞台,让广大青少年炫出青春风采,奏响动听华章。我们精心推出《新人“顶梁” 骑兵精神代代相传》《“趣”研学“实力圈粉”青少年》《走!上青年夜校去!》《内蒙古大学生“十佳校园歌手”圆满落幕——一场音乐的盛宴  一曲青春的华章》《青少年托起冰雪运动美好未来》《主旋律电影与青春同频共振》等精品稿件,展现青春脉动,激扬青春力量。

  不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故事,诠释着一样的无悔青春、一样的奋斗画卷。这一年,我们书写了《“00后”马背女警吉雅——我的青春“不设限”》《从“冰上劳模”到“国际梅”》《救援队中的“铿锵玫瑰”》《小镇“警察女儿”》《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秦少华好样的!》《从支教老师到第一书记——张宇“驻”进村民心坎里》《凡人微光 星火成炬——内蒙古这两位见义勇为勇士好样的!》《基层卫生院有位“娃娃院长”》等一系列鲜活的故事,一个个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笔尖流淌。

  在漫天飞雪的北国寒冬,我们回望着、遐想着,温暖着、憧憬着。就在此刻,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力量再出发。亲爱的读者朋友们,2025年,我们将以全新的面貌与您再相见!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王磊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特别策划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旗县融媒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青春号
这一年,我们尽情书写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