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穿行于岭上兴安,你会感受到一种文化的交融与传承,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从草原深处的长调悠扬到红色旧址镌刻的革命信仰,从非遗传承的匠心独运到文旅融合的破圈探索,兴安盟正用创新实践诠释着北疆文化的时代价值。
作为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政府的诞生地,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最早的实践地,兴安盟红色底蕴深厚、生态资源富集、北疆文化多元,拥有唱响精彩北疆文化品牌的坚实发展基础和有利文化条件。
为了推动北疆文化建设走深走实,年初以来,兴安盟制定了《兴安盟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从“做深做实理论研究、聚焦聚力精品创作、积极开展宣传展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文旅融合发展”5个方面入手,实施50项举措,丰富载体、创新形式,奋力谱写北疆文化兴安篇章。
深挖文化富矿 铸魂精神高地
“注意呼吸节奏!这个动作要体现草原儿女的豪迈……”4月15日,走进科右中旗乌兰牧骑的排练厅,音乐的“热浪”扑面而来,能歌善舞的演员们正在紧张有序地排练大型现代吕剧《长调悠悠》。
兴安盟首个与外省市团队联合创作的大型现代吕剧《长调悠悠》,5月15日将在山东省滨州市首演,为了能在正式演出时呈现出最好的舞台效果,连日来,科右中旗乌兰牧骑的演员们抢抓时间,认真排练。
该剧取材于“鲁蒙携手牛文章,民族团结共富裕”的生动实践,以科右中旗的牛产业发展为创作命题,描述了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帮扶科右中旗时,两地人民因“牛”缔结的深厚情谊。剧中齐鲁文化的大气和孔孟之乡的底气、广袤草原的辽阔壮美和草原儿女的豪迈热情都得以充分显现。
“在剧中,吕剧团老师们的动情演绎与我们乌兰牧骑队员的传统长调、蒙古族舞蹈完美交融,不仅呈现了一场跨越地域的视听盛宴,更以艺术创新实践架起了东西部文化交流的桥梁。”科右中旗乌兰牧骑副队长布日古德说。
当吕剧《长调悠悠》在舞台绽放时,另一场“文化深耕”正在学术领域推进。在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北疆红色文化研究基地内,3项课题已经获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年度课题项目立项。在2025年兴安盟社科基金项目中,兴安盟专题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及北疆文化专项立项课题19个。
近年来,兴安盟着力提升北疆文化研究质量,深入挖掘全盟北疆文化资源,依托北疆红色文化研究基地、“蒙古马精神”主题教室等平台载体,加强与重点院校、知名学者沟通合作,举办理论研究座谈会、学术交流会,编纂《红耀北疆》系列丛书,不断提升研究阐释水平,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由兴安盟宣传部报送的《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北疆文化 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兴安篇章》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上发表。同时,组织盟旗各级“理论学习轻骑兵”围绕北疆文化主题,深入机关学校、社区村落开展对象化互动化宣讲6000余场次、受众11.2万余人。
“听了这场讲座,让我对民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扎赉特旗音乐家协会会员吉银杰说。4月10日,一场由兴安盟文联主办,扎赉特旗文联承办的兴安盟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民歌专题讲座举行。课堂上,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员、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乌兰杰详细讲解了民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等,同时还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分享了许多民歌创作和演唱的实用技巧并现场教学,让在场的民歌爱好者们受益匪浅。
“民歌是北疆文化瑰宝,本次培训是推动北疆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今后,扎赉特旗文联会以这次培训为契机,整合资源,多组织专业培训与交流,挖掘更多的民歌人才,加大宣传推广,让民歌走向更大的舞台,展现北疆文化独特魅力。”扎赉特旗文联主席于凤华说。此次交流指导多角度提升了学员们的理论水平及艺术素养,也激发了大家的文艺创作活力,为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增添绚丽色彩。
兴安盟不断加强北疆文化资源的内化、深化、转化,用精品说话、用记忆说话、用体验说话,生动诠释北疆文化的价值意涵。
报告文学《引绰济辽水利工程纪实》《生命界碑》完成初创,即将出版;《原声天籁——内蒙古东部地区民歌合集》已收录歌曲550首;《弦上赞歌——蒙古族四胡音乐专辑》、散文集《繁花盛开》计划出版……兴安盟着力提升北疆文化创作水平,落实重点文艺项目扶持奖励机制,打造并推出纪录片、舞台剧、报告文学等一批精品力作。同时,积极申报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建好用好阿尔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吸引知名文艺家到兴安盟采风创作,用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传播北疆文化、展示兴安盟风采。
构建宣传矩阵 提升传播质效
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的街头,乌兰浩特的城市宣传片正在LED巨幕上循环播放。居民高玉堂驻足观看时,镜头恰好扫过“五一大会”旧址:“看到远方亲人在这样的城市生活工作,心里特别欣慰,我有机会也要去这里看一看。”
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源于2024年初乌兰浩特市创新推出“百城千屏·红城印象”北疆文化乌兰浩特主题宣传活动。通过与全国不同地区城市建立互通互融互鉴的传播联盟关系,携手合作城市开展传播推广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宣介北疆文化、传播地区形象、助推文旅产业发展为目标,让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给予、相互创造、相互成就。
2024年,《“百城千屏·红城印象”让北疆文化出圈 红城文旅破圈》入选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
“我们计划利用3年时间,让草原红城乌兰浩特市走进全国100个县(市、区),宣传推介北疆文化,让城市之间感受彼此特有的文化魅力。截至目前,乌兰浩特市已与山东、河北、西藏等24个省(区、市)的56个县(市、区)建立传播联盟关系,开展集中宣传活动28期。”乌兰浩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连群介绍道。
北疆文化是展示内蒙古“精气神”的重要品牌,是中华文化主干上的繁花硕果。兴安盟不断创新举措,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不断扩大北疆文化的“朋友圈”“粉丝量”。
近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展览馆主办,兴安盟委宣传部、兴安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主题展览在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北疆文化长廊正式拉开帷幕。
长廊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文字叙述,将北疆大地上的革命故事、民族团结篇章和新时代发展成就娓娓道来。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者认真聆听每一段历史故事,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北疆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把这份团结精神传承下去。”来自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韩鑫悦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我们专门建设了北疆文化长廊这个空间,把思政课搬到文化长廊。下一步,我们将在大学生中招募一百位文化传播大使,讲好北疆文化故事,让北疆文化的基因沁入骨髓、深入心灵。”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向阳表示。
当央视镜头以光影为媒定格兴安盟特色景观和形象标识时,当白塔机场内循环播放兴安盟文旅产品和特色商品广告时,一场以“弘扬北疆文化 畅游岭上兴安”为主题的云端传播活动正席卷全网,话题累计阅读量达到460万次。此外,兴安盟开展北疆文化文明实践行动,推出各类文化文艺、科普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4000余场次,参与群众近10万人。
“我们既以开展红色剧目进京巡演、举办‘两区一窗口’建设成就展、五角枫摄影展和‘兴安好物直供北京社区’活动,推动北疆文化‘走出去’。更通过让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中国摄影家协会十年摄影精品巡展’落户兴安,将优质文化‘请进来’。同时,策划开展‘千城万屏·岭上兴安’北疆文化主题互动宣介活动,持续提升北疆文化传播力。”兴安盟委宣传部副部长孙震说。
推进文旅共融 赋能产业升级
四月的兴安盟褪去了冬日的银装素裹,梦幻的童话世界正被渲染成缤纷的彩色天地。去年冬天,在兴安盟的冬季画卷上,冰雪“冷资源”成功转化为点燃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热引擎”。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如何以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为引领,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让文旅经济成为“C位”之一?兴安盟着力提升文旅产业融合效益,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加快国家和自治区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建设。创新培育博“悟”兴安品牌,开展线上文物鉴赏、小小讲解员培训、红色“月”读等系列活动。打造“歌游内蒙古 岭上兴安盟”品牌,完善提升“童话阿尔山·疗愈之旅”旅游产品,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非遗去旅行”等活动,推动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北疆文化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4年11月以来,兴安盟接待国内游客997.10万人次,同比增长20.08%;实现旅游收入85.42亿元,同比增长14.12%。其中,阿尔山市表现尤为亮眼,接待游客111.42万人次,同比增长6.61%;实现旅游收入13.93亿元,同比增长7.15%,均创历史新高。
而这场旅游经济崛起的背后,不仅是传统与现代的激情碰撞、生态与人文的深度交融,更是多重引擎协同推动下,文旅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
4月13日,尽管已是春天,但冰雪依然眷顾着阿尔山。清晨的阿尔山鹿角湾森林牧场,马蹄踏碎积雪的清脆声响,唤醒了沉睡的雪原。蒙古族骑手身着传统服饰,在寒风中策马奔腾,雪沫飞扬间,游客的欢呼声与马蹄声交织在一起,这便是兴安盟“冰雪那达慕”的日常一景。
“过去那达慕只在夏季举办,如今冬季的活动同样火爆。”阿尔山市副市长白峰介绍道。传统那达慕男儿三艺被创新融入冰雪元素,游客可随时报名体验。活动现场,来自广东的游客李铭与同伴兴致勃勃地参加了雪地拔河比赛,他满脸兴奋地说:“真没想到民族体育运动和冰雪能结合得如此完美!”
不仅是阿尔山,如今兴安盟其他旗县市也纷纷走进全国游客的视野,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科右前旗的草原盛世那达慕即将拉开帷幕;乌兰浩特市的周边游、民俗游、乡村游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科右中旗的五角枫文化节成为每年全国摄影爱好者翘首以盼的盛会……
日前,在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第八中学的学生开展了“行走的思政课”研学实践活动,在春日的生机里触摸文化自信的脉搏。
活动中,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打卡了“永不消逝的电波”红色文化体验区、非遗技艺表演休闲区、中华民族乐器互动体验区等多个综合性空间,沉浸式体验了剪纸、刺绣、古法制香等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
“让文物说话、让文化活起来,正是培育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教材。”乌兰浩特市第八中学德育副校长关莎莎说。
兴安盟这片红色土地上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以五一会址、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乌兰夫办公旧址和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一馆三址”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矩阵,正将峥嵘岁月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成为兴安盟旅游的金字招牌之一。同时,兴安盟还不断完善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等文化新地标,通过现场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各族群众持续增强对北疆文化的认同感。
研究有成果、创作有内容、改革有方向、宣传有产品、文旅有项目……兴安盟正以真抓实干、善作善成的劲头,深入研究北疆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深挖兼具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着力建立健全统筹联动、资源整合、同频共振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加强推进北疆文化建设与宣传推介的有效工作举措,用创新之笔书写北疆故事,推动北疆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本版图片由兴安盟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