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科技创新动能澎湃 深化改革步履铿锵

智能饲喂机器人。
现代化养殖棚圈。
  呼和浩特

  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

  □本报记者  郑学良  实习生  于梦圆  赵宇昕

  2025年,自就业促进行动开展以来,呼和浩特以“产业拉动、政策扶持、创业带动、培训促进、服务助推”为抓手,持续扩大就业容量,不断提升就业质量,打出了技能培训、商圈招聘、直播带岗等一系列促就业“组合拳”。

  穿针引线  织就“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新图景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呼和浩特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其中,企业更是大显身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有就业创业需求的群体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为求职者增添一技之长,充分促进全市就业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4月27日,记者来到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六犋牛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余名学员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一件件已经绣制完成的作品——鸿运醒狮摆放在她们面前。

  这些栩栩如生的精美挂件,被内蒙古赞蓝职业培训学校回收后将销往全国各地。

  据了解,内蒙古赞蓝职业培训学校是以蒙古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为基础、融合现代服饰元素的创新设计、以助推产业发展为核心价值的职业类技能培训机构,目前已形成以职业技术培训为核心的“产学研销”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学校按照“培训+输出+跟单+品牌”经营模式,先后在赛罕区讨号板村、美岱村和六犋牛村等地开展农村“订单式手工编织和非遗刺绣培训”,与参训学员形成长期合作模式。

  “从2024年11月开始,我们与六犋牛村委会合作,对村民进行手工刺绣订单式培训,主要教授刺绣针法。学员利用学校统一提供的材料包制作手工艺品。学校回收成品,以‘线上非遗手工账号+线下实体门店’的方式销售。学员每绣制一件成品可以拿到10元的手工费。”内蒙古赞蓝职业培训学校负责人辛琳介绍。

  在辛琳的手机中,记者看到了一笔笔给参训学员的转账记录。他说:“举办‘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班,为参训学员拓宽了灵活就业的路子,足不出户就能获得一定的收入,有利于引领带动更多群体就业创业、致富增收,推动城乡经济发展。”

  此外,内蒙古赞蓝职业培训学校还积极吸引带动全市社会零工就业,并推选学员亮相各类交流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使“服饰技艺”转化为“服饰经济”,着力打造“青城服饰匠人”劳务品牌,在提升技能水平、吸纳劳动力的同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服务驿站入驻商圈  重构就业服务供给新方式

  鹏欣金游城就业创业服务驿站站长助理王景波手中的台账,清晰地记录着成百上千位求职者的信息。

  “姓名、年龄、意向工种……”厚厚的台账为求职者与用工者搭建起“桥梁”,建在商圈的就业创业服务驿站也以嵌入式的服务模式,重构着就业服务供给新方式。

  据了解,鹏欣金游城就业创业服务驿站是呼和浩特首批商圈就业服务站点,在具备社区就业服务全部职能的基础上,将就业服务前置到就业前、创业前,充分运用政策帮助企业和商户降本增效,促进就业重点群体就业。

  “今年2月,我们登记的求职者有121人,成功匹配了60人,4月的前3天,50余名求职者中已经成功匹配22人。”王景波翻阅着手中的台账告诉记者。

  谈及主要就业岗位,王景波说:“我们以金游城为圆心,辐射周边商户,对接岗位类型主要是零工,像小区保安、肯德基、必胜客等餐饮岗位需求量较大,不久前万达广场一次性招收了20余位超市理货员和分拣工。从2024年6月28日驿站成立以来,零工就业群已经从4个扩展到10个,覆盖4200余人。”

  驿站不仅实现“鹊桥”式对接,还为周边商户进行“定制化”技能培训。

  记者了解到,呼和浩特市四众学校邀请金游城商圈内20余家商户参加公益课堂,在课堂上深入调研、了解商户的需求,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在赛罕区就业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开展了金游城商圈电子商务技能培训。

  帮助商户打开互联网销售思维,使其具备互联网销售能力,实现降本增效,让就业重点群体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就业。

  在金游城商圈,常态化的线上线下招聘会也开启了就业创业“直通车”。

  “2024年6月28日下午,我们举办了招聘会进商圈活动。61家参会企业提供了2790多个岗位,涉及科技、教育、牧业、电子商务、新媒体等多个领域。赛罕区就业服务中心通过抖音、视频号、快手等平台同步推送线上直播带岗,采用‘主播介绍、企业答疑、交流互动’形式,累计吸引约2万多人观看,236名求职者现场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赛罕区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崔健介绍。

  呼和浩特现已在赛罕区金游城、回民区万达广场等人流密集区、商业集聚区建设5家“商圈就业服务站”,将商业繁华区变为求职集聚区。

  沉浸式、社交化的招聘体验满足了求职群体个性化、多元化的求职需求,让求职市场更接地气、更有生气、更聚人气,让人气“流量”转化为就业“留量”。

  直播带岗  提升就业服务“智慧化”程度

  41岁的胡先生在家门口500米的生活圈内实现就业,竟然是因为一场直播。

  2月7日上午,在呼和浩特市“春风行动”就业促进行动直播间,41岁的求职者胡先生观看直播后,通过直播间智能简历投递通道提交了个人信息。

  后台接收到该简历后,第一时间由专人致电,了解了胡先生的专业背景和个人能力,综合研判其居住区域、商超从业经历及通勤需求后,从在招岗位中精准筛选出超市理货员岗位——不仅契合求职者专业背景,而且满足其“家门口500米就业圈”的诉求。2月8日,企业在试岗评估中充分肯定了胡先生的货架整理标准化作业能力与客户服务意识,双方于2月11日正式签订劳动合同。

  “以前只听说过直播带货,没想到现在还有直播带岗,对老百姓来说简直是太方便了。”胡先生一边理货,一边对记者说。

  胡先生口中的“直播带岗”的“源头”,位于呼和浩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直播带岗基地。

  该基地于2023年8月建成,是全国领先、全区首家直播带岗基地。基地依据各大直播平台的流量和算法优势,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形式传播招聘信息、就业政策、职场指南等信息,实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精准匹配和智能推送,带动人力资源行业降本增效、数字转型。

  “今年,呼和浩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招聘会现场增设了新业态技能展示区,聚焦新媒体主播和无人机培训,探索科创加就业的新路径,推动就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能创新型转变。同时,‘青城职聘’视频号从3月起开始常态化直播,每周更新100多家企业信息,提供2000多个岗位,求职者可以24小时查看。”呼和浩特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芳介绍。

  从“人找岗”到“岗找人”,从单向宣讲到双向互动,呼和浩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创新实践揭示了就业服务数字化转型的深层逻辑。当直播间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新场域,“双向奔赴”的直播模式正在重构就业服务生态,也在不断提升首府就业服务“智慧化”程度。

  赤峰

  “星级牛宾馆”里的科技风

  □本报记者  肖璐

  4月27日凌晨4点,天际微微泛青,赤峰市林西县宏达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牛舍已亮起灯光,智能饲喂机器人沿着预设轨道平稳行进,将饲料精准投放到饲槽,母牛饲料添了钙粉,小牛食料拌着益生菌,育肥牛草料加了蛋白粉,几百头牛的“定制早餐”顺利完成。

  “这些‘铁牛倌’比人还精细,凌晨干活不耽误牛长膘,我们也能睡个踏实觉了!”合作社理事长韩立智看着监控感慨道。

  这充满科技感的养殖场景,正是肉牛改良提质扩群数字化智能建设项目结出的硕果。借助300万元京蒙帮扶资金,林西县统部镇引入了数字化智能精准饲喂机器人、电子耳标、体征检测项圈等451套设备,构建起覆盖肉牛育种、饲喂、防疫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体系。

  在牛舍,每头牛都戴着专属“身份证”,身上的温度检测发情设备配合分群系统,能精准识别发情母牛并分群管理,使配种成功率提升至92%。智能饲喂系统优化饲喂方案,使饲料成本降低18%,肉牛日均增重提高23%。在村民冯中卫承包的标准化棚圈,智能扫地机正清理着养殖区。“这个‘星级牛宾馆’,年收入能到30万元!”冯中卫高兴地说道。

  如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传统散养模式升级为“智饲舍栏促产能”的集约化养殖。得益于科技与产业结合,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时代画卷正在赤峰大地徐徐铺展。

  包头

  科创之树  何以叶茂

  □本报记者  刘向平  通讯员  贾婷婷

  春天里,在包头市稀土高新区安泰北方科技有限公司高端稀土永磁智能工厂,行业首套设备、工业软件、智能场景正在高效运行。中国钢研“李卫院士团队”的铈磁体制备技术成果融合安泰科技领先的智能制造技术落地包头,成为带动稀土永磁产业数智化转型的典范。

  作为自治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近5年来,稀土高新区在“科技兴蒙”行动的强力推动下,科研资源和创新要素扎堆集聚,稀土产业首位度优势突显,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高端、智能、绿色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正加速形成,成为提升自治区整体创新能力和经济水平的重要引擎。

  包头长安永磁电机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开展稀土永磁电机科研生产的单位之一,成立30余年,已开发出20多个大类500多个规格的高精密稀土永磁电机产品。

  自去年以来,为了开拓“稀土永磁变频器”这一全新科研领域,加速推动传统输变电方式的更新迭代,长安永磁成功引进了燕山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戴琼洁博士,并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签订了博士后研究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协议。

  “这一合作模式,打破了以往由流动站选派导师到工作站进行指导培养的方式,创新推行博士、博士后在流动站(西安)与工作站(包头)双站双城培养,高效链接了两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深度服务两地科技创新发展。”长安永磁副总经理苏锦智说。

  在稀土高新区,创新势能蓄势待发的,远不止长安永磁。该区积极践行科技兴蒙“4+8+N”科技合作共赢模式,安德窑炉、金力永磁等越来越多的企业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1所顶尖高校、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7家科研院所以及19家行业龙头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深挖需求、高效对接,产学研合作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统计显示,目前,稀土高新区各类创新平台累计达207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00家。9家科技突围项目牵头单位与中国科学院蒋成保院士等31个国内外顶尖技术团队合作,建设全球首台套“钕铁硼磁体粘结工艺与烧结工艺融合制造”、国内首台套“毫瓦级盘式电机及散热系统”等12条示范线,推动3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转化。累计为企业争取科技扶持资金6.58亿元,实施“科技兴蒙”项目的科技型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26.74亿元,推动300多项科技成果实现落地转化。

  与此同时,稀土高新区紧扣产业强链、补链、集群发展要求和企业用人需求,按照“聚才、建圈、强链、优生态”引才策略,通过兼职、柔性引进等形式,吸引李卫、蒋成保、舒尔德米特等国内外顶尖院士专家及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截至目前,该区已集聚高水平人才377名,柔性引进院士和各类专家89名,企业研发中心拥有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3228人,入库人才达1821人。

  稀土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刘海燕告诉记者,“科技兴蒙”行动实施5年来,稀土高新区R&D经费投入累计超百亿元,在全国178个国家级高新区排名跃升至68位。创新投入形成的“链式效应”,不断推动稀土、先进金属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技术实现新突破,共获批“科技兴蒙”资金2.4亿元,推动解决64项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有效撬动社会资本8.5亿元。

  兴安

  AI律师:24小时触手可及

  □本报记者  高敏娜

  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  武跟兄

  “多亏系统提前预警,不然我们真就掉进合同陷阱了!”4月25日,兴安盟科右前旗某农产品加工企业负责人在使用“兴安盟公共法律服务掌上平台”时,系统预警发现其与经销商签订的代理协议存在“单方解约赔偿比例过高”这一潜在风险条款。经专业律师人工复核确认后,企业及时修订了合同,成功规避了可能面临的50万元违约赔偿。

  AI律师24小时在线解答法律难题,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法治体检”。如今,随着兴安盟司法局创新打造的“兴安盟公共法律服务掌上平台”正式升级,这样的智能法律服务场景正在成为现实。

  自上线以来,该平台累计服务群众2.3万人次,完成法律咨询3500余次,不仅成为兴安盟推进助企行动和诚信建设的重要数字化载体,也折射出科技赋能法治建设的创新实践。

  “我们针对企业经营中的法律盲区,在平台上创新开发了‘企业法治体检’功能模块。”兴安盟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刚介绍,企业只需上传公司章程、劳务合同等基础资料,系统即可通过大数据模型智能筛查合同违约陷阱、用工合规漏洞、知识产权风险等常见问题,自动生成图文版《法律风险提示报告》。这种“上传即诊断”的智能体检,正在悄然改变企业传统法务模式。

  点开平台自动生成的《法律风险提示报告》,里面不仅清晰指出问题所在,还会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并防范法律风险,完善治理结构,健全管理制度,促进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维权,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截至目前,已有150余家企业通过“法治体检”排查经营风险,“兴安盟公共法律服务掌上平台”累计推送风险提示通知书42份,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科技动能。‌

  除了“24小时AI律师”与“企业法治体检”两大核心创新功能外,该平台还同步构建了多层次服务矩阵。20类法律文书智能生成器实现借条、租赁合同等“一键生成”;集成全盟54家律所、7家公证处、3家司法鉴定机构等法律服务机构的电子地图,支持按领域筛选律师并一键导航;60条企业风险提示形成防控知识库,帮助企业提升法律风险防范能力。

  通辽

  一场牛肉干产业的“科技革命”

  □本报记者  鲍庆胜  通讯员  王晓飞

  在广袤的科尔沁草原腹地,一场关于牛肉干产业的“科技革命”正悄然上演,引领传统产业迈向现代化新征程。

  4月27日,走进内蒙古蒙之牛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全自动风干系统正模拟草原气候,精准调控牛肉干脱水速率。“我们投入1200万元建成智能化生产线,以现代科技赋能传统工艺。”公司研发总监黄焕在控制屏前说,屏幕实时显示温湿度、水分活度、加工时间等。该系统将24小时传统风干流程压缩至16小时,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牛肉干的原始风味。

  车间内,机械臂将色泽诱人的牛肉干装入印有精美图案的包装袋中。实验室里,研发人员正测试新品。“生产全流程都有智能系统精准把控,生产效率较以往提升约10%。”公司行政副总安凤英边走边介绍,“海归人才黄焕带领着10多人的研发团队,已攻克诸多技术瓶颈,成功斩获4项专利技术,企业全年研发投入达200多万元。”

  草原晨雾尚未散尽,蒙之牛直播间已热闹起来。“我们的牛肉干选自草原小黄牛的后腿肉……”主播一边热情洋溢地介绍着,一边熟练地撕开一块牛肉干,“3、2、1,上链接!”指令一响,订单数噌噌上涨。如今,该直播间日销量在8000单左右,销售额达80万元。

  “我们的产品成功打入上海好特卖超市,还卖到了香港。”安凤英说,“我们看中健康消费领域,下一步打算和院校、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用合作。”

  六大系列、百余种产品,年加工牛肉制品超千吨、年生产规模4亿元,蒙之牛正朝着国内牛肉熟食制品加工龙头企业目标努力。

  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农牧局负责人于洪涛表示:“像蒙之牛这样的龙头企业,正是我们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的生力军。”开发区正谋划建设科尔沁特色食品产业示范区,集聚蒙之牛等企业打造肉牛全产业链。

  《内蒙古自治区培育壮大农副食品加工业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主攻牛羊肉制品等10个品类。通辽市被列入发展牛羊肉制品重点盟市,重点发展牛羊精细分割肉制品和酱卤熏烤等熟食制品。

  为此,该市积极开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行动,规划建设特色加工园区,实施精深加工提升重点工程,培育牛肉干等10个以上产值超千万元的牛肉大单品。

  “政策加持让企业信心更足,我们启动了二期项目,预计投产后可新增产值6亿元。全市肉牛全产业链产值正向着500亿元目标冲刺,我们也要出一份力。”望着新厂房的方向,安凤英眼中闪着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专题
   第05版:要闻
   第06版:阿拉善
   第07版:鄂尔多斯
   第08版:盟市专线
科技创新动能澎湃 深化改革步履铿锵
强身方能应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