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让国通语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清泉

  □本报记者  宋阿男  通讯员  冯雪

  “我坚信花朵开放的时候有声音,它们唱歌、演奏音乐,甚至欢呼喊叫。”5月26日早晨8点,稚嫩洪亮的声音从校园广播中传出,回荡在包头市昆都仑区友谊大街第二十小学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

  每日播放由学生录制的“早安有声书”节目,已成为学校的日常。从科幻小说片段的深情朗读,到原创诗歌集的清脆诵读,这些充满童真与创意的音频作品,不仅在校园里传递着好声音,还积极拓宽传播渠道,将声音延伸到校园之外,通过校园公众号同步分享给师生家长。

  “我们想以更贴近孩子兴趣的方式,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充满新鲜感。”学校负责人赵庆艳指着墙上的电子展示屏介绍道。屏幕上,孩子们创作的双语短视频循环播放——非遗故事的生动讲解、科技小发明的趣味解说,每一个镜头都闪烁着他们的智慧与热情。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的创新从未停止。以“情景教学”为例,在讲解关于“四季”的教学内容时,教师们会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观察校园里草木的生长、光影的流转,让孩子们用文字记录眼中的景色和心中的感悟,并在课堂上分享交流。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沉浸式的体验中,自然提升其国通语的运用能力。

  课余时光,校园里的国通语学习同样精彩纷呈。学校组建了朗诵社、文学社等多个语言类社团:朗诵社的孩子们走进街道社区,为居民们献上《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诵读表演,平仄韵律间赢得阵阵掌声;文学社的孩子们则在文字世界里笔耕不辍,不少学生逐渐从羞于表达,蜕变为能够挥洒才情的“小作家”。

  “孩子参加文学社以后,更加开朗自信了,作文也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三年级学生家长李满怀先生的话语中满是欣慰。

  为了让学生们深入感知国通语的魅力,学校会定期举办语言文化节:汉字听写大赛上,笔尖在纸端流淌出横竖撇捺的韵味;演讲比赛中,孩子们语言铿锵,诉说着理想与担当;诗词大会里,平仄对仗间尽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墨香与书韵中,更好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及未来规划,赵庆艳表示,将继续深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以更丰富的形式、更浓厚的氛围,让国通语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清泉,陪伴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巴彦淖尔依托网上“人大代表之家”为民办实事
信访工作法治化质效提升年 主题宣传月活动收官
“内蒙古臻品全国行”商品大集走进重庆
内蒙古少先队举行庆“六一”主题队日活动
我区启动青少年阅读行动
内蒙古图书馆举办端午节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自治区多部门联合举办“六一”主题活动
铁路部门全力保障假期旅客顺利出行
让国通语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清泉
守护万家灯火
粽香飘北疆 同心话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