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追青逐绿锁沙海 向绿而行绘新景

在固沙项目区,草方格纵横交错,将一个个沙丘分割锁定,登高远眺甚是壮观。
收获后的农牧民展出特色沙产业苁蓉、锁阳。
干部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繁忙的治沙区现场。
阿拉善盟2025年“三北”六期工程防沙治沙项目启动仪式现场。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工程固沙项目建设忙。
天保工程封育区沙冬青花期景观。
生态风光秀美的贺兰山保护区。
万亩梭梭林接种基地。
  □刘宏章

  近年来,阿拉善盟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林草发展方针,大力推进防沙治沙综合治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使全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养生息,森林资源总面积和覆盖率稳步提升,全盟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恶化、局部高危”到“整体好转、加速改善”的历史性转变,重点区域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在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铺展出一幅幅多彩的生态壮美画卷,形成了荒漠化综合防治的“阿拉善模式”。

  绿起来也要富起来,治沙也要致富。阿拉善盟在推进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的生态建设中,紧紧围绕建设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战略目标,把沙漠生态劣势变为资源优势,依托以梭梭林等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因地制宜着力培育肉苁蓉、锁阳等为主的特色生态沙产业,实现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精准施策系统治理 遏制三大沙漠“握手”战扎实推进

  沙海起伏,机械轰鸣。连日来,在阿拉善盟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交汇处的九棵树治沙区现场一派繁忙,一辆辆满载着稻草的运草车来往穿梭,将稻草源源不断地运到沙漠中,治沙工人们将稻草铺设整齐后,手扶式沙障机快速在沙中压固成一圈圈草方格。而在不远处连绵起伏的沙丘上,沙障机压固好的草方格纵横交错将一个个沙丘分割锁定,登高远眺甚是壮观。

  “我们的沙障采取的是1米乘1米规格的稻草方格,沙障铺好后,在方格里种植梭梭进行生物固沙。今年,阿拉善盟将完成锁边林草带空白区431公里治理,补齐防沙阻沙带上的‘缺口’和‘断点’,用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带,有效遏制三大沙漠曼延汇合‘握手’之势。”阿拉善盟林草局局长图布新说。

  据了解,自2月28日阿拉善盟2025年“三北”六期工程防沙治沙项目暨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建设工程开工以来,这场防沙治沙大酣战正在如火如荼推进,治沙工人和林草技术人员们每天都忙碌在防沙治沙的一线。

  阿拉善盟境内横亘着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重点治理区,也是我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在“三北”六期工程攻坚战中承担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和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两大标志性战役任务。防沙治沙、保卫黄河、守护河西走廊生态安全,阿拉善盟重任在肩。

  为有效遏制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曼延汇合,阿拉善各族干部群众连续40多年在大漠戈壁植树造林种草,累计防沙治沙近1亿亩。特别是2024年,阿拉善盟以防沙治沙为重点,全面推进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和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用1年时间完成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二期项目两年治理任务,全年完成治沙551.65万亩,已在三大沙漠边缘构筑起一道“绿色防线”,形成“合围”之势。其中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形成了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至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锁边”立体防护林草带,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

  通过多年来的防沙治沙的综合治理,截至2024年,阿拉善盟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9603.45多万亩,其中营造林2552.63万亩,工程固沙10.73万亩,防沙治沙115.99万亩,退牧还草6924.1万亩。全盟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42%,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达到现在的23.18%。

  今年,阿拉善盟接续实施“六个工程”、扎实开展“六个行动”,以“三北”六期工程为引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计划建设“三北”六期工程项目11个,计划完成年度治理任务470.43万亩,其中接续实施“双重”项目226.17万亩、新增“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任务170.97万亩、实施巩固防沙治沙成果项目73.29万亩。

  “今年,阿拉善盟重点围绕蒙宁、蒙甘边界区域开展联防联治项目,构建环两大基地林草防护带,保护生态安全。持续巩固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建设,填补沙漠锁边空白区,阻止三大沙漠南侵东移、曼延汇合。”图布新说。

  在扎实推进防沙治沙中,阿拉善盟突破传统治沙模式,依托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因症施治,探索出一条“科技引领、精准施策、系统治理”的生态修复路径,该盟采取“工程固沙+灌草混交+围栏封育”“灌草补播+围栏封育”“飞播造林+工程固沙+围栏封育”“封禁保护+灌水抚育+退化林修复”等措施,实行低密度造林种草和网格带状相结合方式固沙,并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地、适种、适时、适量、封禁”的实用技术和作业标准。防沙治沙由过去的“人海战术”逐渐转变为“机械上阵”,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和机械装备被运用到“三北”工程中,有效解决了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增加的难题。

  “我们在深入推进防沙治沙的生态建设中,先进机械已成为助推阿拉善盟提升治沙效能、延伸绿色版图的磅礴动力。现在在防沙治沙建设中,不断投入无人机、打坑机、压草机、固沙机等先进机械装备,大大提高了防沙固沙工程作业的效率。截至目前,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建设工程已完成建设任务305.13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64.86%;同时,提前完成了自治区下达2025年阿拉善盟233万亩治沙任务和今年阿拉善盟委(扩大)会议部署的防沙治沙300万亩目标。剩余建设任务正在高质高效推进,争取早日完成,为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不断谱写和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的阿拉善新篇章。”图布新说。

  阿拉善盟在全力推进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建设工程基础上,今年还广泛发动各族各界群众开启了为期两个月的“万人植绿大会战”,自3月12日植树造林活动启动以来,已有全盟各单位、社会团体和广大群众及适龄学生共14.19万人参与造林绿化任务,种植花棒89.4万株,截至目前已完成17000亩义务治沙任务。

  发展生态沙产业 绘就大漠绿富同兴新画卷

  走进位于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的百万亩梭梭肉苁蓉基地,登高远望,只见茂密的梭梭林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随风摇曳,盎然植被遮盖住了昔日肆虐的漫漫荒沙,让沙海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沙林呼都格嘎查梭梭林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的梭梭林在阳光照耀下焕发着新绿,宛如给广袤的沙漠戈壁披上了一层绿色绸缎。

  “种梭梭可是我们增收致富的好途径,既能防治沙化,又能增加收入,现在,嘎查里的乡亲们都积极参与梭梭种植,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梭梭适应性强,扎根深,对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作用显著,而且在梭梭树下嫁接的肉苁蓉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大。”正在梭梭林里查看新种梭梭生长情况的牧民许明文满脸笑容介绍道。

  据介绍,目前,曼德拉苏木人工种植梭梭林有近55万亩,农牧民通过种梭梭嫁接肉苁蓉、发展特色产业,人均年均收入达2.5万元以上。

  阿拉善右旗沙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天然梭梭林365万亩。近年来,该旗在推进防沙治沙的综合治理的生态建设中,紧紧围绕建设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战略目标,依托以梭梭林等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一手抓“天然”保护,一手抓“人工”种植,因地制宜着力探索培育肉苁蓉、锁阳、黑果枸杞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实现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在沙产业发展规划的引领下,该旗还通过项目扶持,鼓励牧民发展沙草产业。2018年以来,阿拉善右旗先后在曼德拉苏木、阿拉腾朝格苏木、雅布赖镇建成3个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基地。目前全旗累计人工嫁接肉苁蓉种植11.38万亩,去年全旗产肉苁蓉170.5吨、锁阳755吨,逐渐形成集种植、科研、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在推进防沙治沙综合治理的生态建设中,近年来,阿拉善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生态治理带动沙产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创新驱动、政府引导”的发展原则,依托独特的沙生植物资源优势和多年生态建设的基础,全力建设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等林沙产业基地,并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对梭梭种植户给予奖励性补贴,鼓励牧民发展沙草产业。目前,该盟建成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花棒采种等百万亩产业基地1个,建成10至80万亩规模人工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9处,封育保护恢复天然白刺3878万亩。

  为使沙生产业形成产业化,阿拉善盟以“沙地绿起来、企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为目标,依托肉苁蓉、锁阳等沙草充足的原料资源,培育和引进企业投资沙产业,大力实施“企业+基地+科研+合作社+农牧民”的产业化模式发展沙产业,有效地保障和稳定了农牧民发展沙产业的收入,提高了沙产业深加工的附加值,构筑起了沙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该盟还高标准建立生态沙产业创新创业园,打造集沙产业产品生产加工、科技企业孵化及众创空间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引进东阿阿胶肉苁蓉健康科技(阿拉善)有限公司、内蒙古曼德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入园,为沙产业发展注入强大推动力。

  走进内蒙古至臻沙生药用植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车间内加工沙产业产品的机器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忙着在流水线上生产、包装新产品。

  据了解,该公司2016年成立后,通过几年的发展,已构建起了从肉苁蓉的种植、采收、初级加工到终端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完整生态产业链。目前,该公司生产的“优苁阳”牌肉苁蓉膏在市场较为热销。

  “我们利用植物精华萃取技术,将肉苁蓉的有效成分直接萃取出来,研发出中试产品肉苁蓉膏,去年共生产了10万盒,产值达到了1000多万元,今年又新开发了肉苁蓉软糖和肉苁蓉压片糖果2个新产品,力争今年的销售额增长20%以上。”该公司副总经理夏国强信心满满地说。

  通过产业化模式发展沙产业,目前,阿拉善全盟累计人工种植梭梭1026万亩,接种肉苁蓉151.3万亩,接种锁阳52万亩,年产肉苁蓉10050吨,年产锁阳5900吨。全盟从事沙产业的规模企业有22家,开发肉苁蓉、锁阳等特色产品113个,实现了特色沙生植物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附加值不断上升。“阿拉善肉苁蓉”“阿拉善锁阳”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著名商标。阿拉善盟也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肉苁蓉之乡”称号。

  过去让人望而生畏的茫茫大漠戈壁,如今已成为沙区农牧民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现在蓬勃发展的沙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阿拉善盟通过“公司+基地+科研+合作社+农牧户”的模式,已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集肉苁蓉、锁阳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加工转化率达到68%。目前,全盟直接和间接从事沙草产业的农牧民约3万人,户均年收入3万至5万元,部分农牧户达到10万至30万元。实现了“沙漠增绿、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

  着力保护国家级公益林 森林总面积和覆盖率稳步提升

  公益林是重要的森林资源,在筑牢生态屏障、改善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阿拉善盟国家级公益林面积有2584.43万亩,占全盟森林面积的83%。为保护好国家级公益林,阿拉善盟构建长效管护机制,建立严密责任体系,该盟根据国家和自治区颁布的公益林相关政策、办法及细则,各旗区结合各自实际,不断完善公益林管护、护林员管理等配套政策,制定出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办法》《护林监管员管理办法》《护林监管员考核办法》《护林员管理办法》及《护林员考核办法》等经济补偿、巡护管理、绩效考评制度,这些长效配套管护和管理机制的建立为公益林保护夯实了基础。

  为有效落实好公益林管护工作责任,阿拉善盟还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重要抓手,逐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筹领导,林草部门组织实施,基层管护站监督服务,护林监管员(护林员)队伍负责管护的责任体系;并以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公益林管理组织体系,构建起了“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同时采取统一管护形式,按照管护难易程度、面积大小等因素,划分766个公益林管护责任区,并按照“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严格考核聘用了护林员、护林监管员2071人,推进公益林资源的网格化管理,护林员加大公益林生态巡护巡查力度,巩固生态安全防线,实现管护无盲区。

  同时,强化科学系统支撑,提升监测管理效能。在贺兰山和胡杨林保护区重点区域内安装配备了43套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利用现代化设备实现关键区域全天候、全方位监控,全面监测林区公益林资源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及时发现并处理存在的隐患问题。为进一步强化监测效能,在全盟设立百余个公益林旗(县)级监测固定样地,以“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监测全盟公益林保护情况、资源状况、群落特征、土壤状况和公益林生产力、防风固沙等综合效益动态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加强公益林保护管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推动公益林保护向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至今已连续15年对国家级公益林进行常态化监测并做出综合评价。

  此外,以强化宣传效能凝聚公益林保护合力为重点,阿拉善盟在交通要道、乡镇显著位置及公益林林区竖立各类宣传牌121块,公益林管护责任牌656块,警示牌、界桩240块。并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公众号等多元化渠道,广泛宣传公益林法律法规和管理政策;同时,通过科普教育宣传进校园、印发宣传册和宣传品等形式,普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宣传公益林保护管理相关内容,持续提升公益林保护管理的社会影响力,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和支持公益林保护工作。

  20年来通过一系列举措对公益林的持续保护,阿拉善盟公益林保护成效逐渐显现,展现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该盟林区森林质量稳步提升,全盟森林资源总面积增至3111.8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政策实施初期的4.04%提高至8.42%,有效遏制了三大沙漠“握手”之势,确保了贺兰山沿线、黑河流域生态安全,减缓了荒漠化进程和沙尘暴、扬沙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同时,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呈现出野生物种,尤其是濒危物种的数量总体恢复增长和栖息环境不断优化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生态恢复与物种保护的良性互动。

  依托生态补偿制度,农牧民持续享受生态红利。在国家和自治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框架下,阿拉善盟结合国家级公益林的权属、分布及牧民占有面积的差异,考虑全盟有守土戍边及民族团结稳定的政治责任,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与保护生态环境双向互利为出发点,在深入调查研究并广泛征求牧民意见的基础上,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进行了创新拓展。该盟各旗政府制定出台《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办法》,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原则,探索实行了“以户为主、人均受益”的补偿机制,确保政策高效、有序实施。

  据了解,2001年国家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2004年正式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阿拉善盟成为第一批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盟市。该盟最初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1768.2万亩,经过积极争取,先后数次扩面,截至2024年,阿拉善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达2584.42万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覆盖全盟91%的苏木镇,57%的嘎查,惠及28个苏木镇114个嘎查6153户15982名农牧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实施以来,每年有近20000名牧民享受补偿,人均直接受益2万元以上。

  如今,阿拉善盟在防沙治沙的路上,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担当打好防沙治沙仗,以实际行动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路上写好“阿拉善答卷”,创造防沙治沙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新奇迹。

  (本版图片由阿拉善盟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理应如此
   第06版:包头
   第08版:阿拉善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生态环保
追青逐绿锁沙海 向绿而行绘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