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清晨,内蒙古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大三学生戴思维,来到呼和浩特市南湖湿地公园悄悄“蹲点”,他用望远镜专注地观察着繁茂葱茏的芦苇丛。
“我今天要拍的主角是‘莺巢鹃占’的‘苦主’东方大苇莺。这种鸟喜欢在茂密的芦苇丛中生活,经常因为鸟巢被大杜鹃侵占而上演‘芦苇荡之争’,是一种比较有趣的鸟类。”戴思维兴致勃勃地讲着他的观鸟记。
“自从喜欢上观鸟,周末清晨的宿舍里,就很难找到我的人影了。”他笑着说。为追寻大青山深处的一只鹪鹩,他曾骑行20多公里来到哈拉沁沟。在此守候许久,戴思维发现远处空中有一个横越的小黑影,便急忙进行拍摄,结果有了意外收获。“鸟尾羽基端白色,翼上有较大白色翅窗,枕部羽毛金色,很明显是一只金雕幼鸟,这是我第一次看见金雕。”戴思维回忆时依然难掩兴奋之情。
“观鸟不仅是一项愉悦身心的爱好,也是一项重要的公民科学实践。通过观鸟,记录下某一地区鸟类的种类、数量及其行为,这些看似零散的民间数据,汇聚起来就能为生态学者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这些数据对于科学评估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环境变化,进而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至关重要。”戴思维说。
“戴思维同学在我们树木园观测记录了大约50种鸟类。现在我们不仅能为游客讲解树木,还能讲解鸟类。”自治区林科院科技推广与宣教中心工作人员苏大可说。
作为呼和浩特市的观鸟爱好者之一,戴思维每次都将观测记录上传到“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平台。如今,他已经观测记录了253种内蒙古的鸟类,其中在呼和浩特市观测到231种,包括黑鹳、卷羽鹈鹕、白肩雕在内的1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及蓑羽鹤、红角鸮、北朱雀在内的4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每一帧画面都是我的热爱,我会将观鸟、爱鸟、为鸟的兴趣爱好坚持下去。”戴思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