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红色资源的历史内涵
筑牢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
以正确历史观强化认知基础,厘清历史脉络与精神密码。通过正确的历史观,将宏大的革命精神和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大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和理解的具体历史片段。通过精心策划的沉浸式展览、历史场景复原、情景剧演出等方式实现,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出发”“为什么能”“为什么行”,从而筑牢中华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的认知基础。
以革命遗址体验深化情感共鸣,强化历史记忆与精神传承。红色村落、革命旧址、烈士陵园等物质载体,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物理纽带。组织大学生走出课堂,实地参观这些革命遗址,进行实地教学、研学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革命遗址的实物体验,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刺激,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代入感,促进情感的深度共鸣与升华。这种“在场感”能将历史从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生命体验,使红色文化从知识认知层面,逐步渗透、内化为内在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让新时代的青年深刻认识到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从而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创新红色文化的表达形式
贴近青年认知特点与审美需求
科技赋能,打造沉浸式、互动化的传播新体验。充分利用“互联网+红色资源”综合交互平台,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整合全国红色资源信息,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可视化、互动性强、易于传播的数字产品,从而实现新的保护、传播和开发利用形式,最大限度发挥作为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地理特色和文化影响。这种科技赋能,不仅极大地拓展了红色教育的时空边界,还实现了教育模式从传统的单向灌输向沉浸体验、双向互动、主动探索的转变,为红色文化注入了现代科技与艺术的活力,让党史在青年眼中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青春叙事,激发青年主体性与创造性表达。鼓励大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创作者、传播者和诠释者。为他们搭建平台,支持他们运用自身擅长的艺术形式和话语体系,对红色资源进行“青春化”的再创作和再表达。例如组织大学生原创舞台剧,积极参加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教学实践活动,用现代艺术语言演绎革命故事,用流行音乐唱响信仰力量,将宏大的叙事转化为贴近生活、情感的“青春叙事”。这种参与式、创作式的传播,不仅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在创作过程中深化了他们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和内化。
系统融入育人体系
塑造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品格与责任担当
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红色资源融入教育教学主渠道。革命文物是讲好思政课最生动的教材。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将红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素材,推动红色资源向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延伸。找到红色精神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实现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的统一。通过革命文物深度解读、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赏析、红色家书诵读、邀请老革命后代进课堂等形式,将红色精神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并融入课程内容,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升华,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
实践强化,构建知行合一的育人闭环。将红色教育延伸到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开展各类主题社会实践,深入革命老区、红色圣地开展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巧妙融入红色元素,使其常态化、生活化,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矩阵,并结合新媒体优势,构建“校—院—班”三级联动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实现从“知史”到“力行”的升华。通过参与宣讲锻炼表达能力,深化理解;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践行奉献精神;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积极融入日常校园生活,使红色精神成为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最终实现从“知史明理”到“增信崇德”,再到“力行担当”的完整育人闭环。
在守正创新中实现红色基因的青春传承。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必须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资源浸润大学生的人生,是一项兼具战略意义和时代挑战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既要坚守红色资源的本质内涵和精神内核,深刻把握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筑牢青年一代的文化根脉与价值基石;又要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和路径依赖,敏锐洞察当代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审美趣味和信息接收方式,以创新的理念、前沿的技术、青春的语态,赋予红色资源崭新的时代魅力和表达形式。更重要的是,要将红色资源教育深度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全链条、各环节,通过课程思政的主渠道渗透、实践育人的深度体验、文化育人的氛围浸润以及网络育人的广泛覆盖,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红色育人体系,实现红色基因的有效传承。(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