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玉璞 通讯员 苏景昀
芒口
芒口俗称“毛边”,是指盘、碗在入窑烧制前去掉釉的一圈边口后露出的胎骨,是定窑的工艺特征。 芒口工艺讲究内宽外窄,一阳一阴,阳宽阴窄,要求刀法自然、顺畅。
酱釉
定窑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白釉黑彩、黑釉、酱釉和低温铅绿釉、铅黄釉瓷及低温铅黄、绿两色釉瓷。
北宋中期,为了能在大量生产瓷器的同时节约燃料、降低成本,聪明的定窑工匠发明了先进的支圈覆烧工艺——烧造时,将碗、盘之类的器物倒扣,口朝下,放在内壁呈锯齿状的耐火匣钵内层层相叠。
覆烧法
定窑白釉划花瓷碗内,以柔畅的线纹勾勒出荷花蔓枝卷草纹样,饱满、优美,富有立体感。通体釉色随划花线条的深浅改变而变化,刻刀深处,釉色略深,刻刀浅处,釉色略淡。
荷花纹
定窑白釉划花瓷碗
高10厘米,口径24.7厘米,底径11.6厘米,通体施 白釉,内划荷花蔓枝卷草纹。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有“五大名窑”的美誉,备受关注,颇具影响。其中,定窑古属定州境内,故名“定窑”,窑址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
定窑以烧造白瓷著称,创烧于唐代晚期,北宋至金代达到鼎盛,元代以后逐渐衰落。
乌兰察布市博物馆二楼第三展厅陈列着一只金代定窑白釉划花瓷碗。这是一只温碗,高10厘米,口径24.7厘米,底径11.6厘米,通体施白釉,质地坚硬,内划荷花蔓枝卷草纹。原本应有与之配套使用的温酒执壶。这件珍贵的定窑白釉划花瓷碗出土于武川县大顺城村,为国家一级文物。
该馆历史研究部的苏景昀介绍,金代定窑是在北宋晚期以来定窑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直接继承的同时又体现出新的特点。结合金代历史的发展以及出土的金代定窑瓷器的实际情况,金代定窑瓷器以大定十年(1170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金代前期,自太宗天会五年至世宗大定十年(1127—1170年),为金代定窑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地区经济在恢复中发展。自大定十年至哀宗天兴三年(1170—1234年),为金代后期,也是金代定窑迅速发展时期。此时金代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顶峰,定窑瓷器的生产也达到较高水平,大量销往南方地区。
乌兰察布市博物馆馆长谢伟介绍,宋、辽、金、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独特的瓷器窖藏现象,这些窖藏中包含了大量定窑瓷器。出土有定窑瓷器的窖藏集中发现于金代晚期的北方地区,南方则集中发现于四川地区。窖藏瓷器的重要特征就是出土遗物丰富,数量多。
定窑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白釉黑彩、黑釉、酱釉和低温铅绿釉、铅黄釉瓷及低温铅黄、绿两色釉瓷。黑釉、酱釉瓷即文献所称的“黑定”和“紫定”。北宋至金代,定窑白瓷的工艺水平很高,制胎所用原料经过精心加工,产品烧成后胎质细腻洁白。由于当地釉料中氧化钛含量较高,加之用氧化焰烧成,故釉色多白中泛黄,呈现象牙般质感。
定窑瓷器的造型很丰富,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具,如碗、盘、杯、碟、盖、壶、罐、瓶等。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和描金花等。
北宋中期,为了能在大量生产瓷器的同时节约燃料、降低成本,聪明的定窑工匠发明了先进的支圈覆烧工艺。烧造时,将碗、盘之类的器物倒扣,口朝下,放在内壁呈锯齿状的耐火匣钵内层层相叠。而之前的仰烧法是一件器物放入一个匣钵,不仅占地方,而且也限制了数量。
覆烧既可以充分利用窑内空间,使产量翻番,又能充分利用热效、节约燃料,降低成本。另外,在烧造时,由于器物口部紧贴垫圈,瓷坯支撑范围大,重心稳,收缩均匀,所以器物不易变形,外底因满釉而变得更加光滑。
覆烧的不足之处是瓷器有芒口。烧制时,器物倒扣,为防止器口与垫粘连,器口部不施釉,这样就会露出胎骨,形成毛口,俗称“芒口”“芒边”。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工匠便以金、银、铜等金属包镶在瓷器口沿上,形成“金扣”“银扣”“铜扣”。这样不但遮盖了器口的毛涩之弊,而且金、银或铜扣与洁白的瓷釉形成对比,使器物更显精致。
博物馆项目规划部的金萌萌说:“从出土实物来看,北宋早期的定窑瓷器多采用刻花和划花装饰。印花装饰出现在北宋中期,成熟于晚期,流行于金代。同一种装饰技法,所涉及的纹样题材是多种多样的,花鸟鱼虫,千姿百态。在刻划花装饰中有荷花、游鸭、鱼、龙等;在印花装饰中,有龙纹、凤纹、鱼纹和牡丹纹等。根据对古代定窑瓷器现存标本和已发掘出来的器物残片分析,手刻花纹比例最大,几乎占定窑瓷器装饰技法的70%。在手刻装饰中,荷花纹占比居首,其次是牡丹纹、萱草纹、鱼纹、龙纹,人物、仙鹤纹饰比较少。”
定窑瓷器刻划花装饰构图简练,刀法讲究露锋侧入、藏锋直入、出锋轻提、回锋重按,重在奔逸、干练,线条得当、干净,一挥而就,不复雕琢,最能体现刻划花匠人的精湛技艺。“你看这件温碗”,苏景昀指着展柜里的金代定窑白釉划花瓷碗介绍:“内里画面上以柔畅的线纹勾勒出荷花蔓枝卷草纹样,饱满、优美,富有立体感。釉面洁白光滑,通体釉色随着划花线条的深浅改变而变化,刻刀深处,釉色略深,刻刀浅处,釉色略淡,与瓷釉本色形成对比,是定窑白瓷中的精品。”
(本版图片由乌兰察布市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