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在历史的缝隙里, 种一颗潮流的种子

始建于清代的绥远城墙与城市打卡网红墙同框,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 午后,周边居民在城墙下休息。 市民游客打卡东护城河北街。
东护城河北街人气高涨,也让街头的商业摄影变得火爆。
一株野草从绥远城墙砖缝里探出头。
东护城河北街的一家餐厅内座无虚席。
工人们装饰彩绘墙体,打造网红打卡地。
“野生植屋艺术空间”独特的设计吸引游客探店。
  □本报记者  怀特乌勒斯  李超然  摄影报道

  6月16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东护城河北街,墙体彩绘前拍照打卡者络绎不绝。墙根处,一株野草从建于清代的绥远城墙砖缝里探出头,与马路对面新潮的咖啡店静静对视。

  “砌”在砖缝里的创业梦

  斑驳的古城墙与沉寂的旧民宅,在岁月中默默伫立,如今却化作指引年轻创业者的温暖“灯塔”。

  “茶炉”店主郝智是较早入驻这条街的创业者之一。开店选址时,古城墙的历史厚重感让他一见倾心。为了契合古城墙、老街道的气韵,他在店铺装修和经营产品的选择上下了很大功夫,如今生意红火,年营收超百万元。

  “在这个有地方特色的位置开店,如果有地方特色美食加持,一定会更有趣。”在郝智店铺的隔壁,“酷木尼”餐厅的店主刘锋自豪地介绍着他店里的“羊肉美式汉堡”。“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就是为了感受在呼和浩特的老城墙下,吃着有本地特色的美式汉堡这种新奇体验。”

  人声喧闹中,这条街变得越来越不一样。新式茶点与城墙落日同框,民谣酒吧的歌声和夜风共鸣,20余家特色店铺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微更新的“绣花功夫”

  东护城河北街的蜕变始于2022年。彼时,建于清代的绥远城墙历经百年风雨,静默矗立;与之相对的连片破旧房屋,却是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闲置建筑。

  面对保护与开发的双重命题,新城区摒弃大拆大建,以“老城活化微更新”为理念,借古城墙的文化底蕴,将东护城河北街重塑为古今交融的特色街区。“老街改造像修复古画,每一笔都要慎重。”东街街道办事处主任刘乐介绍,为了更顺利地引进商户,工作人员逐户走访房东,洽谈房产出租事宜,并严格筛选商户业态。

  如今沿街商铺的招租、装修、营业都已有序推进,他们开始在民宅的墙面装饰上下功夫。今年5月,一场“色彩革命”让老街登上热搜——巨型创意墙体画为这里注入时尚前卫的艺术气息,与古城墙构成美学平衡。

  几百米外的“创意伏笔”

  距东护城河北街不到1公里的兴安路8号艺术创意产业中心,正酝酿一场与之呼应的“艺术新生”。这里是始建于1952年的原内蒙古路桥集团五、六分公司办公驻地,如今被改造为集餐饮、艺术、休闲于一体的创意园区。

  “野生植屋艺术空间”店主关先生是首批入驻者之一:“我从小就在这附近生活,让我开心的不仅是我的店生意红火,更是看着从小长大的地方越来越好的自豪感。”

  “园区和东护城河北街距离相近,我们一直在推进协调这两处的改造建设,希望园区全部建成后,这两个地方能形成‘创意联动’,带动整个片区经济发展,打造文旅新地标。”东街街道办事处护北社区书记高强强说。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通过“文化+商业”的理念,打造了塞上老街、宽巷子、水岸漫街、转角巷等多个特色街区,满足消费新需求,助力当地打造现代服务业新高地。2024年,呼和浩特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超5%。

  青砖与咖啡香的碰撞中,历史不再沉睡于砖石之间,而是化作创业者的灵感源泉;潮流退去浮华的外壳,与城市的文化血脉深深相拥。

  暮色中的古城墙依然沉默,但嵌在砖缝里的野草,又冒出了新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影像力
   第06版:兴安
   第07版:专题
   第08版:锡林郭勒
   第09版:出彩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公益广告
在历史的缝隙里, 种一颗潮流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