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呼伦贝尔

文韵赋能 艺绘北疆

呼伦贝尔伊敏河景观。
乌兰牧骑在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演出。
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非遗的展示与传承。
皮雕传承人杨莉蔡展示作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内蒙古地域辽阔,多样且特色鲜明的文化类型,共同铸就了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北疆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蓬勃发展,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创造灿烂文化的生动实践。

  在祖国北疆,呼伦贝尔市凭借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描绘出北疆文化建设的绚丽画卷。这里融合草原文化的豪迈、森林文化的深邃、红色文化的炽热,48个民族守望相助,孕育出包容开放的文化和文艺气质。近年来,呼伦贝尔市锚定文化强市目标,在文艺创作、文旅融合等多领域持续发力,助力北疆文化闪耀时代光芒、绽放独特魅力。

  文艺佳作 灵感激荡 奔涌不息

  呼伦贝尔,享有“天堂草原”美誉,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文艺创作精品频出。秉持深入生活、扎根沃土理念,众多优秀作品在全国美术、摄影、电影、舞蹈、歌曲等艺术领域大放光芒。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文艺创作迎来丰收。2024年4月3日,呼伦贝尔市艺术剧院话剧《父亲·大兴安》首演,大兴安岭雪景与林业工人护林故事打动人心。“父亲”在暴风雪中为保护幼苗摔倒,灯光与雪浪特效交织,观众热泪盈眶。

  林业退休职工李占山感慨:“那棵樟子松,和我们当年种的一模一样。”

  演员谢幕,热烈喝彩声与掌声交织……

  截至目前,《父亲·大兴安》巡演45场,成为文化热点,唤醒了集体的“绿色乡愁”。同时,该剧目被评为2024年自治区优秀剧目。

  去年金秋时节,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弘扬北疆文化为主题的音乐盛宴——“歌游内蒙古 爱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游子回馈家乡原创作品音乐会在呼伦贝尔大剧院激情唱响。音乐会在《呼伦贝尔,我的摇篮》的动人歌声中拉开帷幕,女高音歌唱家郭黎明的深情演绎,让悠扬的旋律在大剧院内回荡,为这场音乐盛会奠定了温暖且充满情怀的基调。

  音乐会展现了北疆艺术的动人魅力,而乌兰牧骑作为北疆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同样在舞台上绽放光彩,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亮丽名片。

  2023年,阿荣旗乌兰牧骑原创歌舞情景剧《浴血兴安》首演,重现抗联烽火岁月;扎兰屯市乌兰牧骑新创作歌舞诗《多彩扎兰》,探索发展沉浸式实景剧创作演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乌兰牧骑创排的歌舞剧《绳结》融入新创歌舞非遗展示。

  从舞台艺术到文学影视,呼伦贝尔市文艺创作的活力奔涌不息。乌兰牧骑的艺术工作者们以创新为笔,扎根民族文化土壤,为这片广袤土地谱写新篇。而在文学艺术的多元领域,同样捷报频传,众多创作者以独特视角和精湛技艺,展现民族风情与时代风貌。

  文艺创作者们深入生活,扎根沃土,作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骑马周游世界》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以颇具现代性的艺术手法展现草原文化、森林文化的独特魅力;电影《脐带》摘得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导演以老家夏牧场为取景地,用“脐带荷包”传递草原母子情;美术作品《苏醒》入选全国美展,鄂温克族画家尼玛用赭石与群青,定格驯鹿部落踏雾出山瞬间。

  呼伦贝尔市各文艺院团紧扣时代脉搏,组织动员全市文艺工作者、乌兰牧骑队员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开展主题创作。2025年上半年,共创作话剧、音乐、舞蹈、器乐等各类文艺作品72个(部),创作主题包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守边固防 双拥共建”、诚信建设等,以文艺之力诠释时代精神。

  从草原到全国,从舞台到银幕,呼伦贝尔市文艺作品流淌着草原气息与民族心跳,是对北疆文化的深情阐释,是林业工人的坚守、抗联战士的传承、游牧民族的转型,更是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精神图谱。

  文化惠民 曲奏和谐 舞动生辉

  以创新为墨,以惠民为笔,勾勒出文艺服务社会的大美篇章。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以文化惠民为核心,全力搭建大众文艺舞台,奏响了一曲精彩纷呈的文化乐章。

  “唱响北疆文化 舞迎精彩冬运——呼伦贝尔‘文艺之都’百场惠民展演”于去年初率先启幕,在历时3个月的时间里,128场大型活动在中心城区及各旗市火热开展,惠及市民群众99.7万人。展演期间,中心城区42场歌舞晚会璀璨夺目,各旗市区乌兰牧骑、文化馆、图书馆协同发力,通过86场全民阅读推广、展览展示、文旅沉浸式体验等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展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和谐画卷。

  自治区优秀剧目展演月期间,8部涵盖话剧、音乐剧的精品剧目登台,16场演出通过“指尖上的呼伦贝尔”小程序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惠及1.4万余人。8场“一剧一评”研讨会同步开展,推动艺术创作与学术交流深度融合。

  此外,呼伦贝尔大草原音乐会以旋律勾勒草原风情;大众冰雪季惠民展演融合艺术与冰雪运动;中国曲艺北疆行邀请名家讲述北疆故事。系列活动不仅为文艺工作者提供展示舞台,更让市民游客共享文艺魅力。​

  作为“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乌兰牧骑下基层演出,以5项特色服务惠及群众,通过“送欢乐、送文明”系列惠民活动践行初心。2025年上半年,乌兰牧骑走进嘎查村、社区、企业、部队,累计开展演出、培训等活动443场次,惠及40.76万人次。活动不仅以精彩演出点亮群众精神生活,更通过声乐、器乐、舞蹈等公益培训,为基层艺术队伍提供69次指导,培养学员1200余人次,用艺术传递为民情怀。​

  从舞台到云端,从经典到创新,呼伦贝尔以文艺赋能,在北疆大地书写文化繁荣新篇,为城市注入活力。多元文艺盛宴轮番上演,尽显北疆文化魅力。

  文化服务 牧野行歌 浸润心田

  漫步在家门口,邂逅沉浸式话剧演出;踏入恢弘的大剧院,畅享精彩纷呈的惠民艺术盛宴;置身博物馆,指尖触碰千年历史的温度;驻足美术馆,在色彩与线条交织的画卷中感悟艺术之美……近年来,厚重的历史博物馆、典雅的大剧院等大型公共文化地标拔地而起,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亦在持续织密、日益完善。由此,一张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然在呼伦贝尔市铺展开来。

  呼伦贝尔市文化资源矩阵丰富多元:15座公共图书馆书香四溢,14个演出场馆好戏连台,15个文化馆活力涌动,1座美术馆艺术气息浓郁,36个非遗传习所传承文脉,25家备案博物馆讲述岁月故事;132家乡镇(街道)文化站扎根基层,1153家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贴近群众,共同构建起市民触手可及的“15分钟文化生活圈”,将高品质、便利化的文化服务精准送到百姓身边。

  在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后,呼伦贝尔市将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进一步伸向基层肌理——当夜幕降临草原,那些散布在乡镇村落的文化站点便化作光影枢纽,让公益电影放映如星火般点亮北疆的夜晚。这一承载着时代记忆的文化形式,既延续着图书馆、文化馆等阵地的服务温度,又以流动的光影魅力,为“15分钟文化生活圈”注入更鲜活的烟火气,让文化惠民从固定场馆走向广袤天地间的每一个生活场景。

  一块银幕、一台放映机、一组音响、几十张板凳,不同年龄段的观影者聚集在璀璨星空下,演绎着夜晚最生动的文化图景。公益电影放映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最活跃、最受群众欢迎的惠民工程,不仅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还是助力乡村振兴、筑牢基层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方式。

  作为具备城区、农村、牧区、林区、垦区、边区、矿区等元素的多元化城市,呼伦贝尔市以其独特的地理特征与社会结构,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域、扎根基层的公益电影放映服务网络。

  呼伦贝尔市深耕“公益电影+”惠民品牌,创新推进“公益电影+”北疆文化放映工程,联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主题活动,将光影艺术融入城乡生活。从农村牧区的露天幕布到社区学校的室内影厅,从孩童欢笑到长者驻足,公益电影走进千家万户,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文化力量,生动诠释惠民服务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让光影成为连接北疆文化与百姓生活的温暖纽带。

  在城乡基层,文化服务融入日常。陈巴尔虎旗“文化惠民超市”配送车每周驶入嘎查,车载屏幕播放乌兰牧骑歌舞剧,后备箱有免费非遗文创产品;牙克石市“群星小舞台”上,社区居民正在表演自编快板《歌唱祖国》;“声润草原”大讲堂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讲解着鄂温克族鹿哨历史,孩子们自制的鹿哨吹出声响……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宛如点点繁星,照亮了城乡群众的生活。

  文化服务不仅为人们带来了娱乐与知识,更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以传承与弘扬。

  从博物馆非遗体验到嘎查里流动的歌舞剧,从剧场惠民演出到“公益电影+”,在呼伦贝尔市,文化服务真正实现了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受益者,让文化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旅融合 踏歌起舞 畅游草原

  在文旅融合大势之下,呼伦贝尔市主动创新实践,组织12支乌兰牧骑编队,精心编排融合歌舞、器乐、表演唱等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节目,将《呼伦贝尔大草原》《浪漫雪原》《斗熊》等一批展现草原文化魅力的精品力作搬上景区舞台。

  在莫尔格勒河之畔,碧草如茵向远方延展,清澈的河水蜿蜒如银带。乌兰牧骑队员们引吭高歌,嘹亮的歌声穿透云霄,与悠扬的马头琴声、潺潺的流水声、徐徐的风声交织共鸣,令游客沉醉其中。

  在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茂密的森林中落叶松高耸入云,松软的苔藓覆盖地面。乌兰牧骑队员们以轻盈的舞步,生动演绎驯鹿奔跑、猎人狩猎的场景,与林间悠然踱步的驯鹿相映成趣,引得游客赞叹不已,沉浸式感受使鹿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演出以艺术为桥梁,为游客的旅程注入鲜活的文化内涵,让草原风情与人文底蕴跃然眼前。

  在暑气蒸腾的时节,“歌游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音乐会”系列活动精彩启幕。海拉尔草原音乐节上,悠扬的马头琴与动感电子乐跨界碰撞,一曲《呼伦贝尔美》瞬间点燃年轻观众的热情;新巴尔虎右旗那达慕村晚,牧民们在璀璨星空下,跳起欢快的布里亚特婚礼舞,传递草原儿女的奔放豪情;鄂伦春族森林音乐美食节中,歌手于樟子松林间深情放歌,让自然与艺术完美交融。​

  基于乌兰牧骑进景区的成功经验,呼伦贝尔市乘势而上,以音乐为纽带、以电影为桥梁、以创新为驱动,持续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在推进“跟着音乐去旅行”“跟着电影去旅行”过程中,通过传承经典曲目、创新音乐风格、推广优秀影视作品、强化宣传推广等举措,全方位推动地方音乐、影音发展。通过“跟着音乐去旅行”“跟着电影去旅行”主题活动,引导市民与游客以音乐为媒,以荧屏为幕,重新领略呼伦贝尔大草原孕育的独特音乐魅力,充分展现地域文化与文艺领域的深厚底蕴。

  从创意策划到落地实施,呼伦贝尔市通过多元创新激活文化艺术活力,不仅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更助力文旅产业迈向深度融合的全新阶段。

  文化创新 匠心传承 非遗焕彩

  呼伦贝尔市不仅以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震撼人心,更在岁月长河的积淀中,孕育出璀璨夺目的人文瑰宝。呼伦贝尔市拥有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居自治区首位;136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熠熠生辉,构筑起令人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地。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们以坚守为根、以创新为翼,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为古老技艺注入时代活力,架起了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让非遗瑰宝真正融入现代生活,为北疆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阿荣旗的乡村,非遗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连,霍尔奇镇宫艳玲以葫芦为画布,绘出牡丹、鸳鸯等精美图案;兴安镇河发村王洪娟巧用蛋壳、五谷杂粮拼贴艺术作品,惟妙惟肖,生动鲜活。他们扎根基层,展现乡村质朴,表达对北疆文化的热爱。

  皮雕传承人杨莉蔡,自幼热爱民族传统艺术,2004年师从达斡尔族老人学习皮雕技艺,后外出进修,因对皮雕艺术的独到见解,在不断创作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坚定守护。

  扎兰屯市,都叶梅以剪纸为事业,创办工作室。她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将剪纸技艺传授给女儿,还义务培训800余人,作品远销国外。在北疆文化“扎兰印象·文化忆站”,优秀的剪纸、根艺等非遗作品集中展示。

  满洲里市挖掘文化内涵,创作京东大鼓《草原母亲都贵玛》等作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通过系列采风创作,推出儿童文学《骁勇的守护神与呼伦贝尔草原故事》等精品,举办中俄短视频和摄影大赛等活动,打造“国门放歌”北疆文化品牌。

  呼伦贝尔市多地以文化创新实践为支撑,通过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推动多元文化传播,助力地区文化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呼伦贝尔市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紧跟时代步伐,深度融入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进一步挖掘文化宝藏,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艺术创作、院团改革、艺术活动等方面持续努力,推动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为北疆文化建设持续贡献呼伦贝尔力量,让北疆文化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郭伟伟)

  (本版图片均由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呼伦贝尔~~~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呼伦贝尔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青春号
文韵赋能 艺绘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