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坤
●2023年6月,京蒙两地政府签订《全面深化京蒙协作框架协议》,提出着力实施教育、医疗、农畜产品销售、旅游、产业合作、科技创新等“六个倍增计划”。
●2023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印发《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围绕建设临床重点专科、推动北京互联网医院落地、研究推动盟市三级医院重点专科协作三方面重点任务,进一步深化京蒙医疗协作。
●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京蒙互联网医疗、远程会诊、远程医学影像诊断等服务全面开展,医疗资源高效对接,建成2个标志性医疗合作项目、建设一批临床重点专科、带出一批专科人才、填补一批技术空白、完善一批管理制度,内蒙古三级医院重点专科管理、业务水平显著提升,群众跨省转诊就医率明显降低。
〖编者按〗
医疗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关系民生,连接民心。
京蒙医疗协作开展以来,双方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院管理及服务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努力打造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协作新模式,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让内蒙古群众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首都优质医疗资源。
志合越山水,共筑健康梦。截至4月底,北京市赴内蒙古出诊的高年资专家共计526名,累计出诊5500多人次,接诊疑难复杂病患10.5万人次。北京专家累计“师带徒”615人,“团队带团队”88个,培训医务人员51063人次。
镜头一 一台手术 院士亲临“家门口”精准施术
5月22日,呼和浩特,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
上午8时,内蒙古自治区脑科医院手术室内,一场牵动京蒙医疗协作神经外科领域的手术如期进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外科资深专家赵继宗此刻正在手术室内进行着一台高难度手术。
患者是来自乌海市的任女士,今年60岁,患有脑瘤,2016年曾在北京市天坛医院做过手术,今年复发并出现癫痫症状,病情很不明朗。任女士的儿子长期居住在呼和浩特,得知京蒙医疗协作开展后,在家门口就能让北京专家诊疗,便建议母亲来到呼和浩特治疗。
在内蒙古自治区脑科医院,任女士和爱人找到了在此坐诊的北京天坛医院颅脑瘤专家姜中利,他建议立即手术。
在哪里手术?选择谁来做手术?踌躇之际,医院带来好消息:北京天坛医院内蒙古脑科中心即将开诊,赵继宗院士以及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外科的知名专家一行20余人将来到内蒙古自治区脑科医院开展义诊,并对疑难病例进行手术。
“院士团队亲自给咱做手术,去了天坛都没这机会,让你妈妈赶上了,手术肯定会成功。”手术室内,抽丝剥茧,刀尖在血管上行走。手术室外,患者爱人王先生安慰着儿子小王。
经过6个多小时的漫长手术,14时30分,任女士被医生推出手术室转入重症监护室。
“手术很顺利!患者意识清醒,情况稳定。”听到医生的话,家属们都舒了口气。此次手术实施的是窦旁脑膜瘤手术,由赵继宗院士主刀,完成了肿瘤的完整切除及矢状窦的重建。术中,手术医生、护理、麻醉及重症ICU等多学科专家默契配合,术后患者麻醉迅速苏醒,其术前存在的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症状明显改善。
“这是赵继宗院士团队在内蒙古完成的首台神经外科手术,更是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实施以来,两地共建脑科医院标志性项目的突破。此次手术不仅是两家医院深化合作的里程碑,更助力‘大病不出区’的医疗目标成为现实。”内蒙古自治区脑科医院院长陈丽霞说。
“下一步,我们将紧密依托北京天坛医院专家的先进技术、规范化管理,将我院精神科学科优势与天坛医院神经科学科优势紧密融合,围绕疑难复杂重症病例,实现诊疗能力新跨越,填补内蒙古在神经外科高精尖手术等医疗领域的空白,打造精准化、多元化诊疗体系。让内蒙古疑难重症精神神经科患者无需再千里奔波求医,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陈丽霞说。
“从主刀、麻醉到术后,全是天坛医院的顶级团队。赵院士非常亲和,5月21日晚,一下高铁便直接来到病房看我们。我们很幸运在家门口就把手术做了。”王先生说。
镜头二 两次下沉 专家扎根乡邻间暖心问诊
4月的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乍暖还寒,但一家小小的乡镇卫生院里却暖意融融。
4月16日,在这个被大风裹挟的清晨,当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的专家车队驶入伍什家乡镇卫生院时,闻讯赶来的村民们早已在走廊里翘首以盼。
超声诊室门口,50岁的钟女士攥着检查单来回踱步。“今天有北京专家,我早早儿就来了。”她指着诊室门口的专家介绍牌说,“听说这些专家的号在北京也得提前预约呢。”
诊室里,乳腺肿瘤科专家正在为村民黄女士解读超声报告:“虽然从超声报告看没有问题,但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还是建议去呼和浩特做个钼靶检查。”专家边说边在病历本上写下联系方式,“您到了直接打这个电话,我们同事会全程对接。”
在临时改造的候诊区,托克托县卫健委副主任李春玲望着往来人群,十分感慨,“这里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很多人一辈子没出过县城。现在‘健康直通车’开到村口,真的太便利了。”
楼道里,候诊的村民们正用方言互相叮嘱:“记得把体检报告都带上,这样的机会可难得!”
参加义诊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尹珊珊把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到内蒙古,再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到伍什家卫生院义诊,形象地称为“两次下沉”,她说:“两次‘下沉’让病人免去了从村里到首府,从首府到首都的多次奔波,减少了他们的负担,也让我们把医疗技术送到需要的地方,让患者受益,提升了我们的职业自豪感。”
“这些平日里‘一号难求’的专家,现在成了乡亲们的‘健康守门人’。我们要让优质医疗资源像蒲公英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基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党委书记王进文说。
这样跨越千里、两次“下沉”的健康守护在内蒙古已经多次上演。
近年来,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内蒙古医院、北京宣武医院内蒙古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内蒙古医院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龙头,以呼和浩特市为核心、赤峰市和巴彦淖尔市为侧翼的自治区医疗卫生“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已逐步构建,“两次下沉”更是将“京字招牌”医疗资源直接输送到群众身边。
镜头三 “组团”帮扶 京医入驻基层院护佑健康
北京怀柔医院外科主任医师杨惠元还清楚地记得去年11月30日那个狂风暴雪的周末。当时,正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人民医院帮扶的杨惠元突然接到电话,急诊科来了一位病情危重患者,急需会诊。放下电话,他顶着狂风暴雪迅速赶到医院。
急诊室内,一名79岁的女性患者,已经连续腹痛4天,并伴有不全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的症状。经过仔细查体,杨惠元发现患者是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腹腔感染非常严重。当地医生担心患者病情危重,建议转院治疗。杨惠元知道,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而且如此恶劣的天气,更加凶多吉少。
“不能让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杨惠元当即决定,为患者立即手术。为了避免建立气腹时穿刺引起肠管损伤,手术刀逐层进腹。术中,杨惠元发现患者阑尾已经出现坏疽穿孔,腹腔内大量脓液,肠管水肿胀气明显……幸亏抢救及时。
3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术后,为避免患者出现腹腔感染、消化道出血,杨惠元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每日三次查房,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在杨惠元的努力下,患者终于战胜了病魔,痊愈出院。
“谢谢杨主任,如果没有您高超的医术,我母亲可能过不了这一关,谢谢你们!”出院时,患者家属给杨惠元送来锦旗,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这是“组团式”医疗帮扶中众多温情画面中的一幕。
京蒙协作“组团式”医疗帮扶开展以来,北京怀柔医院为对口帮扶的四子王旗人民医院派出了一批又一批医疗骨干。他们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到四子王旗,留在四子王旗,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北京专家的诊治。
“我们会充分发挥组团式帮扶作用,切实把帮扶医院的先进理念、工作经验、医疗技术‘带土移植’到四子王旗、扎根四子王旗。努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旗的目标,更好地造福于四子王旗及周边的百姓。”四子王旗人民医院挂职院长刘霞说。
“京蒙协作医疗帮扶不仅带来了技术和资源,更坚定了我们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信心。”四子王旗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王利勇感慨。
曾经,内蒙古的群众一遇到大病、疑难病症,第一反应就是“去北京”。挂号难、排号久,患者和家属奔波劳累,经济负担重。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一直以来都是内蒙古的民生大事。
京蒙协作“医疗倍增计划”、组团式帮扶、对口帮扶等工作实施以来,内蒙古构建了国内高水平医院与区内医院对口协作机制,每周约530余名区外专家在内蒙古各地出诊,实现群众“家门口看名医”。
北京市作为医疗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拥有顶尖的医疗机构、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医学人才。北京专家通过出诊、手术、讲座、查房带教、疑难病例讨论、远程医疗会诊等方式,将首都的优质医疗资源引入内蒙古,从医疗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推动医疗资源配置更趋优化、布局更加均衡,全面助力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从患者“赴京求医”到专家“下沉赋能”,“倍增”的不仅是内蒙古的医疗服务水平,更是自治区老百姓在奔赴更加美好生活道路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次次跨越山海的医疗协作,让健康福祉照进更多家庭,成为内蒙古奋力书写“大病不出区”民生答卷的关键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