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巴彦淖尔市全产业链布局叫响“中国葵”

  □本报记者  薛来  薄金凤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五原县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瑞农科”),科研人员正在对3.5万份育种材料进行分子标记检测。

  “这些科研成果能显著提高大田选育的精准度,为向日葵产业发展筑牢根基。”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永平告诉记者,“三瑞农科从国内外收集入库资源6200余份,牵头成立了国内首个向日葵种业创新联合体,加快了向日葵商业育种步伐,目前累计培育出30余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国产食葵种子市场国内占有率突破40%,成功扭转了国外品种长期垄断的局面,每年可为农民节约种子成本3亿至5亿元。”

  曾几何时,优质向日葵品种依赖进口,种子供应受制于人,导致国内农民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为打破这一困境,三瑞农科携手三胖蛋(内蒙古)食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历经5年艰苦攻关,自主研发出国葵SH363品种,有力提升了国内种源的市场竞争力。

  “我们持续推动向日葵相关产品升级,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科研创新。”“三胖蛋”副总经理潘丽君介绍。

  经过多年发展,“三胖蛋”已成长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构建起“上游种业端、中游加工生产端、品牌终端”的全产业链模式,全年产能达5.5万吨,产值突破30亿元。

  2024年,五原县成功主办国际向日葵大会,吸引了国内外400多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向日葵品种升级等前沿议题,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五原县作为向日葵产业核心区域,种植面积超过120万亩,年产量约5.2亿斤,占据全国产量的12%。目前已经建成全国最大的向日葵交易市场,向日葵产业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支柱。

  巴彦淖尔市作为全国最大的食葵生产基地,正凭借资源优势,逐步构建起“种质保护、科技育种、智能加工”的全产业链体系,推动向日葵产业从传统种植模式向现代化产业集群的华丽转身。近年来,该市依托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集群,将外贸转型升级作为推动葵花籽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强葵花籽出口基地建设和品牌培育工作;搭建了国家级科技创新合作平台,聚焦向日葵抗性育种、品质育种,开展耐盐碱作物的品种研发、培育与试种,培育出SH363、SH361、三瑞3号等向日葵优良品种。

  目前,全市拥有向日葵加工企业120多家。2024年,巴彦淖尔市向日葵产业链产值达到200亿元。得益于科技创新,河套向日葵产业实现了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2024年全市葵花籽出口额达43.6亿元,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叫响了“中国葵”的品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经济周看
   第06版:要闻
   第07版:理应如此
   第08版:盟市专线
巴彦淖尔市全产业链布局叫响“中国葵”
老照片焕“新生”,这场展览 让内蒙古的历史跃然眼前
东西协作促就业
蒙古马首次亮相国家级竞速赛
赤峰市“永远的旗帜”文艺晚会献礼党的生日
内蒙古大学首批AI课程上线
2025“问道·北疆围棋大会”暨中国围棋友好城市团体邀请赛在通辽举行
呼和浩特青岛啤酒音乐节开幕
中国人民大学“陕公大学堂” 系列公益讲座举行
《歌从草原来·歌游季》首期节目 在哈素海湿地公园直播、录制
全国人大机关助力内蒙古“两旗”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我区上半年体育支教志愿服务活动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