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健全与其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确立具有时代特点、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新型生产关系
●政府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多元政策工具协调配合,形成政策保障合力,为创新型企业成群涌现、裂变成长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构建和完善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方向标、助推器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当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为本质特征,与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健全与其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确立具有时代特点、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新型生产关系,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和数字化动能的持久释放。构建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这既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坚实底盘,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构建和完善新质生产力
发展的指标体系
构建和完善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准确评估和监测新质生产力发展状况,全面掌握新质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哪些行业或区域需要加强,哪些产业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路径指引。
要明确指标体系构建的价值导向。指标构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遵循,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兼顾“创新驱动”与“人民至上”理念,实现历史性、人民性、发展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要考虑评价指标的全面性与关联性。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综合考量科技创新、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资料等维度的指标设置,确保各个指标维度形成相互关联和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要注重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与灵活性。评价指标选择应基于科学依据和客观数据,能够被实际应用和测量,及时反映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状况,且能够随着时代和技术进步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更新。
构建和完善新质生产力
发展的政策体系
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政策支持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市场公平的维护者,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引导和政策支撑作用,不断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政策保障体系,营造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政策环境。
要加快出台引导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加强系统谋划,着眼关键领域,跨部门协同适时出台重点领域的专项发展政策规划,鼓励地方政府抓住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出台相关引导政策。要重点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快建立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的创新政策体系,重点完善技术创新和研发支持、产业转型和升级支持等方面的政策体系,持续强化高精尖科技创新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关键行业领域健全“容创纳新、励险容错”的科技评价政策体系。要健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支持体系。政府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政策体系,提供包括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等多个领域的全方位政策支持,推动多元政策工具协调配合,形成政策保障合力,为创新型企业成群涌现、裂变成长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构建和完善新质生产力
发展的标准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标准化的精准赋能。构建和完善适配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的标准化体系,不仅是实现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与价值遵循。新质生产力标准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框架,通过标准化的衡量和评价,能够有效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质量状况。标准化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举措的价值锚点,建立和完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前瞻性、引领性标准框架,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创新、关键环节、市场需求、产业升级提供关键指引,精准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探索制定新质生产力标准体系发展指南。指南的制定应以充分考量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绿色发展要求和企业实际发展现状为基础,重点聚焦生产要素重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绿色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标准指南设计,明确关键领域发展的方向遵循。要建立和健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的标准认证与评价机制。依托专业和独立的认证评估机构,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标准的认证与评估办法,定期对认证企业和行业发展状况进行追踪评估,引导认证行业和企业摸清发展短板,从而以标准化的认证与评估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标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标准的构建与完善为契机,积极对接国际标准化组织,鼓励跨国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推动构建和完善国际互通互认的新质生产力标准体系,借鉴国际先进标准和经验,提升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标准的国际竞争力。
构建和完善新质生产力
发展的统计体系
构建和完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统计体系是支持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注重培育和壮大未来新兴产业,还要持续利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统计体系,就难以及时客观反映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质量统计体系,需要以前沿统计方法和工具为关键抓手,深挖和预判产业动态数据背后的规律和问题,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助力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
要建立健全新质生产力的统计分类标准。积极研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统计分类标准,聚焦数字化、绿色化、低碳化等关键领域,从技术类型、应用领域、改进效果方面制定具体的统计分类框架,构建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的统计分类标准。要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统计技术应用水平。推动统计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发布全流程数字化改造升级,研究推进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要优化新质生产力的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标准化的数据采集流程和质量管理机制,利用现代数据技术和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和模型,不断健全调查制度,提升统计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助力决策部门准确研判和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状况。
构建和完善新质生产力
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推动相关政策目标落地落实,应兼顾和平衡目标导向、过程导向和结果导向,积极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以高质量考核评价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动能。要牢牢抓住考核评价体系建设这个牛鼻子,构建和完善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方向标、助推器作用,以高质量考核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要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业绩效评价体系。在指标设计上,注重对标对表与联系实际相结合,既要充分与国家要求对标对表,又要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构建“共性+个性”的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使评判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在综合绩效最终评价上,注重绩效评价指数与发展进步指数相结合,重点评价各行业评价指数环比提升幅度;在结果使用上,注重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相结合,根据评价结果,强化企业用地、用能、人才、金融等要素的激励保障。要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在指标设置上,要结合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本质特征,精准设置关键性、引领性指标,实行分级分类考核,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实践中找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在考核机制上,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政绩考核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价,同时听取群众意见;在考核结果上,加强和优化政绩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等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当前,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科学谋划、统筹协调、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地向前推进。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紧出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及政绩考核办法,为各地区各部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科学指引和行动遵循。
(作者系西华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