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意带领团队完成,相关成果论文已在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发表。
据介绍,撞击作用是天体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外部动力过程之一。月球表面遍布大小不一的陨石撞击坑,是太阳系撞击的历史印记。其中,直径约为2500公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击“疤痕”。
“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形成时间是月球演化历史的关键节点和撞击历史的起始锚点,可作为校准太阳系撞击史的‘黄金参照’,也可为火星、水星等行星撞击坑建立统一年龄标尺,是珍贵的‘宇宙时钟’。”陈意说。
此项研究中,团队从5克月球样品中分选出1600余颗大于200微米的岩屑,并基于细致的岩石学分类,进一步挑选出20颗具有代表性的苏长岩颗粒,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最终确定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张 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