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来到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途经50多公里蜿蜒崎岖的盘山路,进入一片戈壁,这里是朝格温都尔镇,距离蒙古国边境线只有一百多公里,全区政法系统先进个人巴音那木拉的牧区巡回法庭就设在这里。
初次见到乌拉特后旗人民法院牧区巡回法庭庭长巴音那木拉时,这位有着20多年党龄的党员穿着一身法官制服,被太阳晒得有些黑红的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生于牧区、长于牧区,巴音那木拉是地地道道牧民的儿子,同样,他也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茫茫戈壁,将履行神圣审判职责的足迹留在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
巴音那木拉今年49岁,1992年,年仅20岁的他刚刚参加工作不久便主动要求到基层一线、到边远牧区去,实现自己为牧区群众服务的理想,一干就是30年。
朝格温都尔镇辖区面积2.04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1.7万人,面积之大、居住分散,全国少有;气候多变、路途遥远,众所周知。夏天在靠近沙漠的地方,白天气温可达40摄氏度以上;到了冬春两季,又经常会遇到低温大风天气。作为一名牧区法官,除了要适应艰苦的气候环境之外,还要应对艰难的交通环境。对于巴音那木拉来说,早晨8点出发,晚上12点回家,早已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
巴音那木拉常说:“为了解决牧民的法律问题,再陡的坡要爬,再烂的路要走,再远的地方也要去。”2012年冬天,他和同事因一起借贷纠纷案驱车到获各琦苏木找一名当事人,因其行踪不定,跑了100多公里山路仍未找到。晚上返程途中,汽车的两条轮胎又先后爆裂,荒郊野外,巴音那木拉他们不敢在车内等待天亮,只能靠着两条腿往回走,凌晨三点到达镇里时,手脚早已冻得僵硬麻木。这么多年来,对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巴音那木拉从不抱怨、也不后悔,他把艰苦的环境当作了锻炼自己的平台。
“法律是庄严、神圣的。但作为法官却不能常年板着面孔,我们需要有一种司法为民的情怀,让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从业这么多年来,巴音那木拉时常发出这样的感慨,用他的话说,要做好工作,就要真正融入牧民群众中,真正把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
一份“成绩单”,就是最好的诠释。自参加工作以来,巴音那木拉所审结的案件均能做到案结事了,无一超审限、无一错案、无一上访缠诉。牧民亲切地称他为“木儿哥”,说他是草原上的“一杆秤”,牧民心中的一面旗。
勇于担当、求实创新,是巴音那木拉一贯的工作作风,考虑到辖区实际情况和当地风俗习惯,他注重调解方式的运用,他审理的案件,90%以上都以调解或撤诉的方式结案,在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同时,较好地维系了群众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同时,他紧跟时代和科技的脚步,积极使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审判质量和效率,倡导网络化办案,累计使用电话调解、网络调解等调解方式使得200多件案件圆满审结。
为了给远路而来的牧民提供人性化服务,2017年,巴音那木拉将空闲的房子装修出来,建起了“牧人茶室”“牧人之家”,为参与诉讼的群众提供免费食宿,并按照当地牧民的生活习惯,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品和奶茶。前来法庭诉讼的当事人纷纷被这种温暖、真诚、贴心的举措所感动,他们说:“现在来到法庭,就像回到家一样。”
想牧民之所想,急牧民之所急。每到接羔保育、剪羊绒、拉草料等繁忙季节时,巴音那木拉就利用“巡回审判车”,深入当事人所在嘎查进行巡回审判,并印制大量宣传材料,在牧区进行普法宣传,提升群众法律意识。他还将自治区稳边固边“五边行动”与审判工作深入融合,制定出牧区巡回法庭服务保障边疆人民的“五边措施”,在2个苏木和26个嘎查建立了5个党建工作联系点,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巴音那木拉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2019年,他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天平荣誉勋章”。在这些荣誉面前,巴音那木拉表现得很平静,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努力把牧区巡回法庭建设得更好,努力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