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边常看书,随手记了些心得,说出来与喜欢读书的朋友交流。
《中华读书报》开了个专栏,名曰“枕边书”,主要是刊发文人墨客们每天读书的体会。其中,不乏名家们的读书方法和心得。作为一名一生以书为伴且并未成名的读书人,对这样一个栏目可谓是情有独钟,不仅每期必看,甚而至于养成看两三遍以上的习惯。枕边书,顾名思义,就是放在床头不时翻看的书。我把它理解为看不厌的书,看不尽的书,亦或边看边生寓意的书。诚然,它还有一种看进去的意思,如果索然无味,不值一看,是不会放在床头枕边的。由此可以断言,放在枕边的书,起码是自己最喜欢的书,进言之,也是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帮助最多的书。因为,人的兴趣喜好,是取得成功的动力,如果上升到信仰的高度,那就是前行的力量之源。
与枕边书相临的还有案头书,就是经常放在桌案上的书。与枕边书不同的是,枕边书一般是躺在床上翻看的书,案头书则是工作时间里需要参阅或寻找依据的书。但是,不管是枕边书,还是案头书,都是人生旅途上须臾不可离开的精神需求,都是工作生活的导师和指南。有哲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说,书是智慧的钥匙,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不过,名言好像离我们甚远,理解体会起来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过,你只要枕边有书,案头有书,大概总不会迷茫,也不会觉得空虚,心中总会有一种方向感,亦或有一种力量在支撑。因为枕边放书的人,案头放书的人,大多是肯读书会读书的人,把书当作良师、益友、伴侣的人。这是因为,他们尝到了书籍潜移默化给自己带来诸多好处的甜头,到了“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空与品德高尚之人的心灵对话”(歌德语)的境界。
时下,我们进入了网络普及化时代,打开手机,什么都能找到了,似乎知识的传授变得简单了。读书的风气渐弱,直到主流舆论站出来倡导读书,大讲读书的好处,树立读书的标杆,展开多读书、读好书的舆论引导,有的甚至细数手机的危害,来为大兴读书之风推波助澜。2020年,出了一本书叫《手机脑》,作者是瑞典的一位神经科医生,对过度使用手机敲响了警钟。书中告诉人们,现代人每天平均使用手机4个小时,有两成人达到7个小时。手机从某种程度上摧毁人的记忆力,使人的专注力和学习能力降低,对青少年而言,严重影响大脑的发育,有着诸多的负面影响。
我想,大多数人不会认为这是危言耸听,因为中小学限制孩子们在校园内使用手机,已经成为了共识,就是最好的证据。话题再回到枕边书上,手机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会让人的深入思考、精心求证、开拓创新受到冲击。如今,枕边放手机,成了普遍现象,早晨一起床先看手机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可见,倡导认真读书,特别是枕边有书,不时翻看,进而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是因为,习惯势力很可怕,一旦形成,要改变、要取代,不仅需要新的力量去扭转,更需要通过种种约束去改变。
据《中华读书报》报道,袁隆平的枕边书,除了他的研究专业工具书外,还有几种英汉词典,可以说都是实用工具书。是袁老的英语不过关吗,绝对不是。2000年,我国首届科学技术大奖授予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吴文俊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央视记者采访时,吴文俊院士这样评价袁隆平的英语水平:“袁先生没有留学的经历,但他的英语水平,讲的要比不少有留学经历的人还要好一些。”那么,袁隆平的枕边书为什么还要放几本英语工具书呢,我们没有见到袁先生专门对此做的解释,但是从枕边书的功能即可判断,袁先生是从事实用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科学需要证据,科学更需要精辟、精准、精细,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袁先生之所以取得让世人惊叹的成功,对人类生存做出让人难忘的巨大贡献,与他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分不开。因此,一位科学巨匠把工具书作为伴侣,是再正常不过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袁先生的枕边书还向我们表明,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他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实现自己“禾下乘凉”的梦想上,即便是枕边翻书,也是自己的事业初心在释放。
枕边书现象的存在与释放,不仅仅是一种阅读习惯,也反映着人们的阅读观,进言之,阅读观也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比如,我们的时间观念就显现在如何对待枕边书上。能在枕边读书,就有挤时间、充分利用时间的涵义,当然,也是人的一种修养。大凡一个人的优秀,或者某一件事情的圆满结局,其成功的原因可以有无数条,但灵活利用时间、精准把握时间、从不虚度时光、不浪费时间,应该算作其中的重要一条。可见,枕边读书的手不释卷、见缝插针、潜心思考,与时间的利用是何其紧密。
时间观、阅读观,在人的一生中占据什么位置,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议及枕边书更深一层的思考,即阅读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不少知名度很高的学者在谈到枕边书时认为,“读书改变人生”,是公认的一条真理,这种改变,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改变的不是表象和外观,而是人生的格调、气象和境界,不在外在的成功,而是内在的优秀,是根本上的成功,整体上的优秀。二是这种改变不是立竿见影和一蹴而就,而是以超人的毅力,长期的坚持,刻苦磨练的结果。古人苦读的故事遍于经史,流传民间。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牛角挂书、十年寒窗等等,数不胜数。其中道出的真理只有一个:读书是取决于人生取向的价值追求,是提高人的精神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人走向成功、成就伟业的重要选择。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9月26日,纪念座谈会在京举行。把鲁迅的书作为枕边书去读,应该是许多阅读爱好者的习惯,我的枕边就常年放着一本《鲁迅醒世语》,是纪念鲁迅诞生110周年时出版发行的。这本只有250个页码的小册子,分95个专题,从浩瀚的鲁迅著作中,摘录了800多条语录,涵盖了鲁迅洞察世事、知人论世诸多方面的精神价值。从人性与人道、理想与追求、行动与实践,到爱情与婚姻、智慧与愚昧、君子与小人,再到文学创作、文艺批评、读书教育,都给不读或无暇领略鲁迅全集的人们提供了窥见鲁迅精神的窗口。每每翻看,打心眼里佩服编者的概括能力。当然,将鲁迅的全部思想浓缩在16万字的小册子里是不大可能的,但作为普及、宣传、弘扬鲁迅精神,还是功不可没的。由此联想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就应该有这种不因小举而不为的文化追求。这里,却不可小瞧枕边书日积月累的浸润之力。
今天我们纪念鲁迅,时值中国人民阔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时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更需要精神的构建和营养。前不久公布的首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已为各族人民提供了砥砺前行的精神食粮。我们读鲁迅,怀念鲁迅,用新时代的眼光诠释鲁迅精神,就显得更为珍贵、更为迫切了。枕边书,仅是一种读书的方式,从鲁迅那里找到精神的资源,光有枕边书是远远不够的。就以读鲁迅而言,不仅需要平面的阅读,更需要立体的阅读。通过枕边阅读涵养应有的气质,也是修炼阅读习惯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