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水相依千秋画

——黄河纪行⑧
  □林子

  黄河自托克托县河口村急转南下,直到山西河津市禹出口,亦称龙门口,飞流直下700多公里,水面落差600多米,将黄土高原劈成两半,形成了典型的峡谷型河道。以河为界,左岸是山西省,右岸是陕西省,因之被称为晋陕大峡谷,亦称秦晋大峡谷

  晋陕大峡谷,由北向南穿过黄土高原,河道顺直,谷底宽平,大都在400米至600米之间。峡谷两侧均为广阔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支流水系特别发育,大量的泥沙输入黄河。据统计,区间支流每年向干流输送泥沙约10亿吨左右,占全流域年输送泥沙量的60%左右,是黄河流域泥沙来量最多的地区。

  我们沿着黄河南行。根据路况,汽车行驶时而左岸,时而右岸。晋陕大峡谷上桥梁很多,左右岸交替行进很方便。在左岸,沿着吕梁山西麓直向南行;在右岸,公路一直出没在陕北深谷沟壑之中。

  黄河姓黄,和黄土高原有关。黄河进入中游,主要在黄土高原中流淌。我们考察的第二天,汽车全天穿行在陕北的府谷、佳县、吴堡、延川和山西的保德、兴县、临县之间,沟壑纵横,地貌破碎,山路崎岖,沟谷奇特。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以黄土细沙为主体的高原。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抵乌鞘岭、日月山,东至太行山西麓,面积64万多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间,塬、梁、峁、沟、壑是黄土高原的地貌主体。这些大沟、深谷、残塬、梁、峁、壑有机组合,呈水平相间分布,构成了沟壑纵横、河谷深切、梁峁起伏、山川相间的地貌形态。黄河右岸的陕北,就是这种地貌的典型代表。

  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风力搬运沉积,二是水土流失侵蚀,三是人类过渡开发。“风成说”渐居主导,黄土主要来自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干旱沙漠区。千百万年来,冬春时节,这些地区西、北风盛行,狂飙骤起。大的石块留守原地,成为戈壁,小的沙粒难以走远,落在附近,聚成沙漠,细微的沙土乘着西北风在高空纷纷向东南飞扬,遭遇秦岭和太行山阻挡,便栖息下来,久而久之,黄土慢慢积累,加上长期水土流失切割,形成现今这个模样。高原土层深厚,颗粒细微,土质松软,残塬宽谷广布,地势平坦,矿物质养分丰富,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利于耕作。自古以来黄土高原农业发达,开发历史久远。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这里的农业便开始由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变。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人口密度大,西周时华夏人口约1300万人,其中一半人口分布在汾渭平原和豫西地区。大规模长期开发,植被遭到破坏,加上干旱少雨,造成了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也就成了黄河的主要沙源。据测算,黄河多年输沙量平均约16亿吨,仅黄土高原就输送了近10亿吨。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年来,由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治理的加强,黄土高原生态明显改善,呈总体好转态势。我们看到,陕北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大面积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高强度的植树造林工程和严格的管护措施,使沟、壑、梁、峁长满了树和草。我们在现场仔细观察,很难再看到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新坍塌、撕裂而形成的鸡爪沟痕迹,耕地之外的地表都被树和草覆盖。这表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已得到有效控制,这里的山河正在改变面貌,陕北大地的主色调已由黄变绿。当然,我们追求的是黄河水体的健康和永续利用,而非让黄河变清。黄河姓黄,不要幻想让它更名改姓。

  黄河晋陕段,有一个独特的自然现象,吕梁山与黄河山水相伴,携手南行。水随着山,山束着水,山水相依、相偎,构成了大山大川的壮阔景观。可谓“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吕梁山,位于山西省西部,纵贯南北,与黄河一道,相伴南行。山脉长500多公里,宽约100公里,山势雄伟奇特,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山西民歌唱的“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指的就是吕梁山。山脉以西,为黄河晋陕界河段,岸上是黄土连续分布的黄土高原腹地。山脉以东,为南北延续的汾河河谷地带,黄土断续分布。吕梁山的山体由花岗岩石组成,受岩性影响,一方面因块状结构、坚硬致密、抗蚀力强,形成陡峭险峻的山地;另一方面因风蚀化岩壳松散偏砂,其下原岩不透水,易产生地表散流与瀑布。由于长期的风化与剥蚀,形成了现在的地势陡峭、岩石裸露、崖壁林立、奇峰深壑的地形地貌。行走在黄河右岸,向左岸望去,这样的景观比比皆是。

  说黄河绕不过汾河,又称汾水,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由此得名。其源头为晋西北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脚下,管涔山是吕梁山脉向北延伸部分。汾河纵贯山西南北,流经忻州、太原、吕梁、晋中、临汾等地,在晋西南运城万荣县汇入黄河。汾河长713公里,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形成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被称为山西的母亲河。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肇兴之地。考察中我们专门拜谒了黄帝陵。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寢所在地,位于今黄陵县的桥山之巅,沮河之畔。桥山,现称子午岭,唐代以前称桥山,是个起伏不大的石质低山丘岭,介于泾河与洛河两大水系之间,山势呈南北走向,古人称北为“子”,南为“午”,故称子午岭。沮河,古称“姬水”,源于子午岭东麓,由西向东穿流在桥山脚下,是洛水的支流。传说,轩辕黄帝氏族部落起源于子午岭,又因其“长于姬水而姓姬”,黄帝归天后被安葬在这里。黄帝陵山体浑厚,气势雄伟,林木茂密,古柏参天,沮河环绕,得风水之极胜。此情此景,不胜感慨,吟诗道:“中华肇始五千年,炎黄子孙一脉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
~~~
~~~——黄河纪行⑧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草原号
   第06版:云上103
   第07版:出彩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枕边书断想
事事如意
秋色调
街市如诗
山水相依千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