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岁末,“中华魂 黄河颂——赵褔油画作品展”在内蒙古美术馆举行,展出画家赵福20多年来黄河流域写生作品95件,引起广泛关注。
赵福是黄河的子孙,对黄河有着深厚的感情。早在2000年,他就随呼和浩特文联组织的美术、摄影家“万里黄河采风团”,沿黄河上游采风写生,一直到达黄河源头。当年8月,他又与几位志同道合者,自费沿黄河下游采风写生,最终到达黄河入海口。两次采风行程6000多公里,历经60多个县市,共完成写生作品260余件,速写笔记一本,圆了他沿黄河全程采风写生的梦想。2001年,赵福在呼和浩特举办“黄河百幅油画展”,获得好评。此后2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经常到黄河流域写生,陆续完成了数以千计的作品。
这些作品感情真挚,画风朴实,体现了一个黄河之子对黄河的理解和一片赤诚。
赵福出生在黄河流域土默川平原一个普通农家,纯朴的乡村民风养育了他纯朴的感情和纯朴的性格。这些画既是赵福情感的自然流露,也体现了他明确的审美追求。赵福上大学时学的是油画专业,毕业30年来,他又参加过多种绘画研修班和进修班,如中央美院丁一林与胡明哲教授的课题班、全国岩彩画高级研修班、妥木斯油画创作研修班、清华美院访问学者、著名艺术家刘永刚绘画与雕塑语言研修班等。其间他做过多种艺术题材、体裁,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的尝试与探索,涉及绘画(油画、水墨、综合材料等)、雕塑、陶瓷、剪纸、书法等。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具象与抽象,各种风格,各种材料,技法探索,材料实验,可以说“玩”了个遍,但绕了一大圈,他又回到了“原地”。他摒弃复杂的技法,而是采用最简单、最直接、最原初、最朴实的方法,描绘黄河流域的山川风物和普通农家。而这个最简单、最朴实的方法,映照着他那颗最真诚的初心。
赵福的这些作品大多是现场写生完成的,而且往往用时很短。他坚持用最简单的方法直接画,不炫技,不唬人,也不拍了照片回来画,其目的就是要保持对象的原生态和现场的生动性及新鲜感。他追求一种感受的直接表达,有如印象派的“瞬间印象”。他甚至不太讲究画面的完整和完美,只求一种纯朴自然的状态。如他笔下的老牛湾、龙羊峡、口子上、江孜街景、长城脚下、码头红霞、古城春早、雨中黄河岸、夏日马道咀、达旗扬水站、乌海黄河铁船等,无不透出一种生动自然的感觉。赵褔的绘画语言是平易朴素的,没有刻意的制作,没有修辞和装饰,也没有抽象和解构,更没有虚张声势和投机取巧。他的用笔、用色感性而质朴,在“不动声色”的描绘中让境界自然流出笔端。他的许多画看似意笔草草,但准确地把握了不同时空的现场感,把握了对象的光色变化,传递出一种生动的感觉和鲜活的气息。
赵福笔下这些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农家院落,无论是全景还是局部,无不透出一种真诚朴实的感觉,一种原生态的感觉。他的这些作品乍一看并不诱人,既不潇洒,也不“高级”,甚至有些粗砺和土气,但你认真品读,又有一种质朴的、内在的东西打动人心。另外,他作品中那种质朴的力量以及粗砺和土气,正暗合了黄河的本质和气质,使他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这是他的成功之处。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还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赵福就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黄河流域这些自然风光、乡村农舍,对他而言是再熟悉不过了,可他每次去,都会有新的发现。他特别善于在那些司空见惯的景物中发现动人的画面和细节,尤其那些能体现生活质感的细节,并加以认真对待。大河大山自不必说,一个农家院落,一个窑洞的门窗,都能让他发现出美来,而且画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如《黄河岸边是家乡》《托县刘宽窑子》《和林格尔春雪》《夏日老牛坡》《将军会·窗》《古城春早》《江孜街景》《米脂东门》《双墩人家》《夜话》等,他用他感性而质朴的笔触,描绘了那些生动的细节:农家晾晒的衣被,院落里的农具,窑洞门窗上的对联、窗花、积雪以及窗台上的坛坛罐罐、朴素的盆花等,这些动人的细节,为画面平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此,使他的画粗中有细、生动鲜活,在并不诱人的外表下透出生活的质感以及他的赤子真情。
赵福和黄河有缘,对黄河有情,画黄河是他的自觉行动。30多年来,他用他坚实的脚步和一颗赤子之心,跋涉在黄河流域,描绘那里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为我们留下了数量众多的作品。赵福的艺术态度和绘画实践,对今天的画坛具有启示意义,这也正是这本画册出版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