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4.4%的受访者遇到过智能技术障碍,经常出现智能技术障碍的生活场景涉及无人售货机、网上办事服务、使用共享单车,以及智能手机操作、乘坐公共交通、人工智能客服等。
谈及智能技术障碍,不免令人联想到“数字鸿沟”问题。的确,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快速增长,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日常的出行、就医、消费等遇到不便,不能充分地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数字鸿沟”成为他们面临的一大突出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然而,智能技术障碍又绝非仅与“数字鸿沟”挂钩。上述调查中,不少中青年受访者同样遇到过被智能技术绊住的情形。像无人售货机故障导致无法正常购物,说明经营者在日常管理上还不到位;网上办事服务不畅,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涉事职能部门尚未做到以人为本,甚至有技术加持下的惰政之嫌。伴随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智能技术在生活场景中的覆盖率越来越高,这固然是大势所趋,然而无论如何它不该在无形之间抬高服务门槛,让人感觉到不友好、不和谐。
运用智能技术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努力实现去障碍化。一方面,需做到有矩可依,对于政务、医疗、金融、交通、网购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不妨从国家层面出台具体规定,不断查漏补缺、完善服务方式;另一方面,需做到严格执法,对于拒收现金等明显违法违规情形,有关职能部门要主动出击,加大查处与宣传教育力度,增强服务的主动性。与此同时,因智能技术障碍使个人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社会公众也应及时投诉、举报,敦促问题稳妥解决。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多方合力,让智能技术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才能提升用户体验,赢得用户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