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高考的结束,1193万考生得以从繁忙的课业中解脱出来,一朝“得闲”之后,开始释放消费潜力,一场火热的“后高考经济”大戏帷幕正式拉开。
“娱乐放松”“外貌蜕变”“培训提升”,成了考生们结束高考后的关键词。无论是毕业旅行,购买智能设备,还是学美妆、考驾照,考生们恣意享受超长的暑假生活,放松身心、增长本领,旅游、驾考等行业也都因此受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后高考经济”的表现方式也越发多元,这对于刺激国内消费市场、释放消费潜能、推动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然而,火热的“后高考经济”之中,不和谐的场景时有出现:有的家庭省吃俭用,只为孩子高考后“血拼”;有的毕业旅行相互攀比、炫耀;有的考生不顾一切追求高端电子产品……这些问题亟须得到纠偏和引导。
盲目消费折射出畸形的消费观。高考之后,很多家长想通过满足孩子的消费欲望作为辛苦学习的补偿,因此,“买买买”中就多了一份宠溺与跟风。心情可以理解,但尺度需要把握。其实,高端手机也好,品牌电脑也罢,终究只是一种工具,过分追求“高大上”的智能产品,可能会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如果把“毕业旅行”当成攀比和炫富的方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成长价值也难以维系。
“后高考经济”的出现,其实是考生的消费需求被抑制后而形成的延后消费。某种意义上看,这是反映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家长和考生都应该明白,高考之后的假期,不过是人生乐章中的一个“休止符”,充分利用好这个特殊假期,帮助孩子们培育“量入为出”的消费观、积极健康的人生观,让他们以更加饱满、从容的姿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是比“买买买”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