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中国最美草原、天下第一曲水,这里有亚洲第一湿地、北方最大湖泊,这里是一座享有世界级美誉的生态城市,这里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00%,每立方厘米1.8万负氧离子,享有盛夏19.5摄氏度的清凉……这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避暑旅游优选地呼伦贝尔,一个令世人心之向往的地方。
关于呼伦贝尔的美景盛誉,早已蜚声中外,广泛流传。呼伦贝尔大草原被《中国国家地理》和全国34家媒体共同评选为中国最美草原。夏日的呼伦贝尔,草木葳蕤、风光旖旎,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
自2022年7月全市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以来,全市上下乘着市委、市政府实施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发展行动计划的东风,树牢“全域、全季、全业”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游客主角,努力做到“一业兴百业旺”,奋力书写新时代呼伦贝尔文旅精彩华章。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1231.6万人次,同比增长216.53%;实现旅游收入169亿元,同比增长259.81%。
机制赋能 催生文旅新内涵
呼伦贝尔市地处中高纬度地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凉爽宜人,冬季风光秀美。如何架构草原文化旅游的“根”和“魂”,成为呼伦贝尔市文旅产业提标提效的重要课题。
呼伦贝尔市突出以理念为引领,坚持“全域、全季、全业”旅游发展思路,以“七化协同”为发展目标,构建“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发展”的发展路径,形成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发展业态,构建了“十个一”为主题的系统化文旅高质量发展体系,得到旅游企业、广大游客的认可,获得《经济日报》《中国旅游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
呼伦贝尔市委书记高润喜说,呼伦贝尔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将文旅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信心、下定决心走转型升级之路、走创新发展之路、走品牌化之路,正确把握文旅产业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举全市之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提标提效。
从市委、市政府制定《呼伦贝尔市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发展行动方案》,到市委、市政府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与市旅发委印发《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发展专项考核实施方案》,从成立全区首个文化旅游产业协会,到市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一线现场办公……呼伦贝尔把文旅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健全机制、狠抓落实。按照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今年年初在呼伦贝尔市调研时提出的“林区的旅游要火起来,重要的是搞好规划和策划”的要求,呼伦贝尔市政府与森工集团印发《建立旅游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的通知》,构建地林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根河冷极村、室韦界河码头等项目稳步推进。
打造“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兴安岭森林”等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业与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相融互促、提档升级,擦亮文化旅游强市新名片,实化、细化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发展目标,成为当地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的总指针和基本遵循。
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找准提标提效路径,将优质的文旅资源转化为高端的旅游产品,运用嫁接、延伸、创新、整合方式,将生态环境、生活情景和生产场景点面融通,在做精做优夏秋旅游的基础上,做活做火了冬春旅游,实现了一年四季文旅、体旅、商旅、农旅、林旅、教旅的深度融合。
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使区域吸引力不断增强。2022年以来,全市接待国内游客2185.9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4.82亿元,双双跃居全区第二,人均消费位列全区第一。文旅产业正在成为该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和地区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多措并举 塑造文旅新业态
聚焦“打造国内一流的草原森林生态和边境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定位,坚持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服务提升、全域系统营销,使呼伦贝尔市在构建塑造文旅产业品牌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一批重点文旅新业态全方位、立体式布局使文旅品牌影响力得到广泛延伸。
依托高端化发展文旅精品、聚焦差异化构建“一心多点”格局,成为呼伦贝尔市构筑新业态的行动指南。打造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休闲、度假、观光、游览产品品牌,以“绣花”功夫推动文旅品牌的微更新、微改造,充分释放旅游重点区域集聚功能,大型马术表演《马之舞》、实景演出《英雄传说》等演艺,与《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音乐会、乌兰牧骑宫艺术沙龙、伊敏河文化休闲长廊等多元支撑,实现打造“文化艺术之都”有形有感有效。
呼伦贝尔市委副书记、市长及永乾表示,要持续巩固文旅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实施好“旅游+”战略,借助网络“春风”,创造更多流量“入口”。推出更多特色美食、农副特产、旅游文创产品,聚集人气和烟火气,带动市场火起来、经济活起来,把呼伦贝尔市打造成国内外游客回归自然、游牧心灵、休闲打卡的首选之地。
围绕打造“十个一”工程,聚焦“三游”品牌形象体系,呼伦贝尔市全方位构建新文旅业态并辐射“品牌力量”,“呼伦贝尔大草原”市域公用品牌,运用视觉系统、标识系统,增强了文化属性,提升了价值内涵。同时,文旅产业新品牌、地域农畜特色产品推动动漫、影视、文博等全行业、全类别拓展应用,迅速在全国形成强大影响。
低空飞行看景、房车自驾游赏、界河游艇逐波、森林火车探秘等“空汽轮铁”立体式、全视角、多方位旅游业态,多点开花,拓展了旅行体验;生态名城观赏打卡游、最美北疆边境自驾游、红色文博历史研学游、极致草原多彩非遗游、森林康养避暑度假游、驭马骑行体验游、旅游列车高端度假游、寻味草原美食品鉴游、文艺之都都市休闲游等10大文旅精品线路让游客在视觉享受、情景感受、动静互换中愉悦了身心。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天下第一曲水莫尔格勒河穿行于绿波之间,乘享有“陆上游轮”美誉的“呼伦贝尔号”森林草原列车穿行大兴安岭林海,听虫鸣鸟啼,嗅花草清香。穿越呼伦贝尔,沿原生态文化发祥地走近中俄蒙边境线,自驾最美331,畅游界河,观界河大舞台两岸互动演艺。游牧文化、森林文化、农耕文化的大美景观,构筑起中国北方最具特色的边境线自驾游特色线路。
红色旅游景点和红色文博场馆串联,可沿历史博物馆探寻呼伦贝尔文化的发展脉络,了解从远古走向今天,全市48个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谱写呼伦贝尔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华美篇章。包含国家级非遗项目18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123项的全景式体验,可以感受到文化原生态与民族文化之多元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
今年夏季,根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等六大避暑康养地,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红花尔基樟子松国家森林公园、凤凰山滑雪旅游度假区、莫尔道嘎旅游度假区等10个避暑康养景区,森林木屋、星空牧场等7个避暑康养特色民宿,构成多种体验的避暑康养体验,成为19.5摄氏度清凉夏日的优选目的地。
呼伦贝尔生态系统富集完整,大自然赐予这里大草原、大森林、大湿地、大湖泊、大雪原,春季草长莺飞、夏季百花盛开、秋季色彩斑斓、冬季洁白无瑕。呼伦贝尔大气磅礴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绿色之美,让人怦然心动,流连忘返。
提质增效 巩固文旅新成果
在提标提效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呼伦贝尔市紧抓项目补齐短板,升级提质公共服务,数字赋能创新驱动,文旅融合非遗创新,避暑胜地构建优选,不断巩固新成果。通过广泛不断,多层次、多角度、多媒体联动宣介,“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兴安岭”品牌深入人心,呼伦贝尔冰雪运动名城、油画之城、文艺之都的品牌影响力、美誉度显著提升。
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24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其中2023年全市实施500万元以上文旅重点项目80个,同比增长10%。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莫尔格勒河、伊敏河文化休闲长廊、草原在这里景区、敖鲁古雅景区等一批重点项目投入使用。呼伦贝尔15分钟文化惠民圈,实现场馆、功能、服务融合,通过10个标准化配置,实现“N融合”“N创新”。11个文化惠民综合体和29支文化惠民志愿者服务队活跃期间,主客共享高质量城市美好生活的愿景成为现实。
6月1日正式上线的“指尖上的呼伦贝尔”,是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感知等技术为支撑的数字文旅平台,整合分时预约“旅约宝”、文旅融资“融易宝”、暖企惠民“如厕通”“活动日历”等30种功能,实现呼伦贝尔e机游,额尔古纳生态博物馆、莫尔格勒河智慧景区等全市57家A级景区全部接入,24个“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旅游商品门店的300余种商品上线数字文旅平台,“指尖出行、一码到家”数字化体验获得游客广泛好评。
呼伦贝尔市充分利用丰富的非遗旅游资源,重新设计、运营“极致草原、多彩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推进非遗衍生品转化,非遗融入景区以及沿线开放的非遗工坊、传习所、特色村镇、街区等多种非遗“沉浸式体验”场所,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体验。
2022年至今,呼伦贝尔市已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文旅品牌47个。牙克石继扎兰屯后获评文旅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在全国19家中独占2席。呼伦贝尔古城获评文旅部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阿荣旗东光村获评文旅部、国家发改委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场舞《森林中的考考乐》在全区首获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第十九届群星奖;呼伦贝尔冰雪旅游十佳城市实现七次蝉联;呼伦贝尔数字文旅平台入选2022年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优秀案例;新右旗、根河市、新左旗入选2023年四季村晚示范点;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等4条线路入选文旅部旅游精品线路;运通旅行社成为内蒙古首家通过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评估验收的旅游企业。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奖项荣誉,擦亮了呼伦贝尔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金字招牌。
蓝图绘就千般景、奋楫扬帆正当时。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借助文旅产业提标提效提发展的机遇期,呼伦贝尔市正在奋力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呼伦贝尔答卷”,“把呼伦贝尔建设得更加美丽”的美好愿景,必将一步步从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华章。